这几天,“中国人又‘上天了’”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而搭载这“神舟”奔向“天宫”的火箭就叫“长征”。80年前的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顺利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史诗征途,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80年后的长征胜利纪念日,从红军“长征”到火箭“长征”,从地理的征途到空间的征程,唯一不变的是“长征”精神。为此,在办公室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第一党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学习了《人民日报》特别评论员“任仲平”的评论文章《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
文章分8个部分,从古今中外等多个维度述说评价了长征的重大意义,不啻为一次从历史唯物史观角度对长征的剖析总结。学罢此文,我们认为在当下语境之中,这篇文章及其饱含寓意不仅是对长征先辈的记忆与缅怀,也不仅是对我党革命历史的追思与纪念,更是对我们新一辈共产党人沿着革命先驱的精神航道砥砺前行的时代召唤。
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度寒暑,纵横十余省,蜿蜒西北去,激荡民族魂。无独有偶,长征开始前5年的1929年,同为10月,毛主席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之后在转战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征途中,差点死于疟疾,大病初愈的他欣逢重阳佳节,不顾身体羸弱就立即投身农村开展土改工作之中,途径福建上杭地区,面对漫山竞相开放的野菊花,触景生情,作词一首,即《采桑子·重阳》,留下了“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经典词句。表现了其在面对困难处境仍能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也许正是这种乐观、坚毅的精神品格才能让毛主席和千千万万的红军先烈在随后5年(1934年)开始的艰苦长征、随后8年(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随后16年(1945年)开始的解放战争以及随后20年(1949年)开始的新中国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秘诀法宝。
词中“黄花”即为“菊花”,与梅、兰、竹一起,自古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四君子”,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人格与气节的写照,更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因为菊花残谢之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其他花一样,一片片掉下,而是挺立枝头,兀自枯萎。这正与抗美援朝战争中与我党我军交过手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那句著名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不谋而合。
长征的那些老兵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永不凋零。如今,我们接过了革命的接力棒,越是在艰难的情景之中,就越要发挥菊花那种“君子”气格,哪怕是在政研和督查等平凡的岗位上,也要不忘先辈的意志,将长征精神代代相颂、薪火相传,面向未来、永不止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