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在华夏水利历史滚滚长河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千年精神传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涌现出这样一群人,他们牢记初心使命、传承水利精神,甘于平凡、敢于拼搏,艰苦创业、为民兴水。在新时代实践创新中,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忠诚干净和担当,壮意留与待来人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时代水利精神既是五千年精神传承的体现,也是新时代实践创新的需要,“忠诚”是水利人的政治品格,“干净”是水利人的道德底线,“担当”是水利人的职责所系。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水利人的岁月在水利工程轰鸣的机器声中,在防汛抗旱的24小时应急值守中,在行政执法的万千脚步中缓缓划过。几千个日夜守护着一江碧水。先辈们的精神在不畏艰险、情系民生、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中传承弘扬。正如余元君同志,参加工作25载,他始终牢记宗旨、热爱人民,将自己毕生奉献给了水利事业,总是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点,不顾自身安危,冲在第一线。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短暂而荣耀的一生,业绩突出,硕果累累;他以担当诠释忠诚,用行动践行使命,以优秀的政治品格不折不扣的践行着为民造福祉的决心。他或许平凡如沙,但却活成了我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忆往昔,无数前辈仁人志士开拓天地;看今朝,万千热血青年接续新篇章。名节源于党性,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传承精神引领了水利行业新风尚。“担当”二字重千钧,“忠诚干净”永流传。
科学求实和创新,砥砺前行扬新帆
新时代水利精神反映出历史传承和时代需要的有机结合,聚焦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补齐治水工作短板,着力推进水利行业监管机制创新,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助力“安澜、绿色、和谐、美丽”水利事业驶向快车道。“科学”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求实”是水利事业发展的作风要求,“创新”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每个时代必须且亘古不变的元素,水利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治水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更要创新无止境。2007年8月23日,无锡市委办公室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这一举措开创了治水新观念的局面,直至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公布,“河湖长制”应运而生。“河湖长制”的出现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这一建设性的制度创新不仅仅开创了治水新局面更创新了社会风尚。在新的时代,新兴水利人不仅要在思想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工作上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工作作风上更要脚踏实地,水利事业从来都不是空谈而来,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工作方式上则要坚持“科学治水”,新的时代虽然大力倡导创新,但人类的发展始终且必须尊重规律,只有坚持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回首过去,立足当下,仰望未来,奋力前行。进步始于创新,水利事业需要以科学和求实为基奠,正是这种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工作方式带动了水利行业大跨步。“创新”二字首当头,“科学求实”为本质。
“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力量,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精神就是失去了脊梁。新的时代一刻不停的在迈进,水利精神传承不熄。让我们把新时代的水利精神化为航行的坐标,让我们每一个水利人侵染“水”的气质,挂着“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旗帜在浩瀚的水利洪流中扬帆前行,续写水利新篇章。(汉江河道管理局 曾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