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诗歌散文

烈士纪念墙前的沉思

发布日期:2019-10-08 点击次数:
张剑虹
  14万多个鲜活的生命凝固成大理石上一个个冰冷的名字!
  14万多张温暖的笑脸化为纪念墙上一组组枯燥的数字!
  站在鄂豫皖苏区和黄麻起义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墙前,我陷入深深的哀痛和沉思之中,他们中有张南一、秦绍勤、程昭续、赵赐吾、闵丹桂等著名的革命烈士,但更多的是那些如流星划过天空,隐没在历史深处的不为人所知的革命烈士。
  这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家族的惨痛记忆!
  这每一组数字都是红安永远的丰碑!
  是他们以不胜不休的革命意志推翻了三座大山;是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仰创建了光明的中国;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这盛世的繁华!
  自1923年,董必武创建黄安党组织开始,红安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与一切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反动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
  1927年11月13日,3万多优秀红安儿女汇合麻城、黄陂的义军举着义旗、扛着梭标、抬着土炮、打着啊呵向着黄安城进击。攻城的信号弹升起后,有的架起长梯向城头爬去,有的用大树撞击城门,有的用铁铲、锄头凿挖城墙。箭厂河义勇队队员吴立行一马当先,攀梯而上,刚站上了城头,突然一颗从黑暗中射出的罪恶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成为黄麻起义的第一个烈士。
  起义的农民军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把土地革命的旗帜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也拉开了整个大别山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序幕。从此,48万红安儿女紧跟党走,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不胜不休。在滴着鲜血的屠刀前,没有一个人畏惧!在如雨如雷的炮火中,没有一个人退缩!母女夫妻同入党,父子兄弟皆参军,全家老少齐上阵,兄弟姐妹共杀敌。死也保持着进攻的姿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1949年,当硝烟散尽之后 ,红安到处庐舍成墟,一片疮痍。有些地方整个区人烟绝迹、整个村鸡犬不存、整个家屋毁人亡。七里区成了“无人区”,紫云区成了“死人区”。14万红安儿女将他们 的生命化为共和国的奠基石!除了那些倒在战场上的烈士外,很多烈士是被反动派清剿捕杀的,14万英烈在共和国的英烈谱上,只有22252人留下英名,大多数英烈尸骨无存,姓名无录,成为红安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为了让英烈们安息九泉,在中央和省委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红安县组织专班,历时多年寻访、搜集、挖掘、考证、整理,尽最大可能将烈士英名和事迹留存下来,以告慰烈士的英灵,传承烈士的精神!
  1929年5月18日清晨,在红安县教场岗,被严刑拷打得伤痕累累的共产党员张行静被刽子手脚镣手铐的架着,作最后一次审讯。出生于红安华河区张必贵村的张行静,是第一个将《共产党宣言》带回黄安的播火人,敌人对他恨得要死,到处悬赏捉拿,“有人捉到张行静,一两骨头,一两金,有人秘报张行静,管他一生不受贫。”1929年3月,张行静根据指示,从湖南回乡参加武装斗争时,被“清乡团”逮捕投入监狱。在关押狱中的三个月里,敌人一直软硬兼施,威逼他退出共产党,写下“劈共论”。张行静慷慨激昂地痛斥敌人:“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怕死不革命,要我退党,痴心妄想。”一遍一遍的审讯,一次又一次的酷刑,张行静始终没有屈服。为明心志,他在狱中写下了令人血脉贲张的诗句“人生一世万千差,继承光荣革命家,死不投降当叛逆,愿随先烈葬黄花。”
  无计可施的敌人,决定1929年5月18日杀害张行静,面对凶残敌人的最后审讯,张行静举起紧铐的双手,双目炯炯地大声说:“我回答了多次,今天仍然是: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在“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的口号声中英勇就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田开寿,出生于红安县高桥区一个佃农家庭,曾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参加了黄麻起义。1927年12月5日黄安县城失守后,他奉命留在高桥区坚持斗争。他与詹献庭一起,一方面组织特务队,打击反动武装;一方面派遣共产党员打入“清乡团”内部,获取情报,斩除敌人耳目,掩护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29年,他根据县委“打击反动武装、拔除民团据点、创造黄安乡村大片赤区”的指示,到二程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扩大革命武装,配合红军拔除了高桥河民团据点,扫除了高桥、二程等区的反动势力。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他率领游击队与敌开展游击斗争。同年冬,带领游击队在七角山活动时,不幸被捕。敌人用铁丝穿着他的双耳,威逼他交出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名单,他坚贞不屈,拒不回答。敌人恼羞成怒,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威胁他,再不交出,就要砍掉他的头颅。田开寿朗声说:“想我交出名单是痴心妄想!假如我有来生,我还要革命!”随后高呼“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地砍掉田开寿的头颅,并将他的尸体大卸八块。那一刻,太阳躲进云层,风儿停止流动!
  红安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夏国仪,出生于红安县高桥夏家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安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大革命时期反封建,反礼教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夏国仪先是在家乡高桥,随后奔走全县各地,以发表演讲的形式宣传剪发,放足的好处,发放刻有‘不娶缠足女子’字样妇女放足牌,教唱“妇女解放歌”,使全县妇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27年冬,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亲戚家隐蔽的夏国仪,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被转交给汪精卫的中央政府直接审讯。敌人要求她交出黄安县委地下党员名单,夏国仪拒而不交,并愤而怒斥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的罪行。毫无人性的敌人,用铁丝穿着她的乳房游街示众,她依然坚贞不屈。1927年12月3日,敌人惨无人道地用凌迟处死的酷刑将她杀害于武昌阅马场。现场的群众都扭过头悄悄流泪。
  1886年出生于红安二程镇大山背村的周光策烈士,1930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红1军、红4军任初级指挥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1933年后,任红4军第11师31团团长,红31军第91师273团团长。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边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边区新8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中原军区第14旅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9月,任中原军区豫鄂陕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身经百战,这样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没有倒在对敌的战场上,却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1947年春天,为了扩大队伍,周光策秘密回黄安家乡,发动青年参军,被国民党密探举报,国民党黄安县政府将其捕捉入狱。为了从其口中获取情报,使用各种酷刑拷打,周光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押往教场岗公开枪决。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48万红安人都是这样怀着理想信仰,坚忍不拔地跟党走,不惧流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宁愿当烈士,不愿意当叛徒;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擦干了血迹,埋葬了尸体,又上战场!”倒下了14万英灵,直到夺取革命胜利。
  今天,在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以一往无前的气概,不胜不休的精神,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