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9.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诗歌散文

四年鏖战七载梦回 水利精神铸魂鄂北

发布日期:2019-11-27 点击次数:
省水利厅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
  生机盎然时节,鄂北局邀请记者再次前往自古闻名的“旱包子”——鄂北地区(湖北北部),驱车900公里,全线追访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鄂北工程”)建设情况。从战略构想提出到目前工程建设决战通水,四年鏖战七载梦回,在这项国务院确定的节水供水重大工程背后,有众多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先行者,有一群脚踏荆棘、裁冰剪雪的弄潮儿。在这些水利工程建设者身上,集中体现了挣脱束缚、破茧成蝶、踏坎坷成大道的勇气和信念。
  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新时代水利精神的“缩影”,更深刻感受到水利精神铸魂鄂北的“壮美”。
不忘初心  步步体现忠诚
  “引丹入枣,有水真好”枣阳市城关镇村民王有旺朴实贴切的话语,道出了对鄂北工程的期盼。王有旺告诉笔者:“鄂北地区十年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连年干旱,老百姓吃水难、用水难。”
  笔者了解到,鄂北地区是湖北省人口、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也是著名的“旱包子”地区。
  连年干旱,人民群众期盼“老天爷多降雨”,更期盼有水利工程长效供水,终结“十年九旱”历史。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这项被老百姓视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得到了党和政府有力的回应。2012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规划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引水润泽鄂北旱区,并将其列为湖北省重大民生工程。
  2014年5月,鄂北工程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推进、优先实施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1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12月底,试验项目开工。
  从决策部署到规划审批,从提出构想到国家立项,仅两年半时间。鄂北工程推进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水利建设史上实属罕见!
  根据规划,鄂北工程270公里输水线路好似“长藤结瓜”,将沿线36座大中型水库串联起来,为鄂北岗地注入“生命之水”,保障67个城镇、近500万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从而缓解鄂北地区千百年来的干旱局面。
  一切为了人民。在开工之前,2015年6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依法依规开展征地拆迁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程沿线各地方政府迅速开展相关工作,广水市开展了“百名干部战百日”活动,深入工程一线,一对一、点对点协调工程外部建设环境;襄阳市成立了市、县、区、村四级服务组织,从各部门抽调130多名人员为工程服务;老河口市袁冲、孟楼、薛集三个乡镇由当地乡镇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了各自的乡镇服务指挥部,专职做好鄂北工程项目对接、协调、推进等各项工作,全省上下,齐心联动,助推工程建设。
  时任孟楼镇党委副书记的余亚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道:“鄂北工程不仅仅是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增强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老河口积极与鄂北局沟通,提出了利用输水渡槽建设水利设施文化公园的想法,规划打造一个10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余亚军所说的文化公园目前已经正式纳入老河口市的整体规划,计划2020年建成。
  老河口市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有了公园,不仅能改善工程沿线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借此发展旅游,出售土特产,开展农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鄂北工程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
  其实,类似的规划还有鄂北工程“尾端”的王家冲水库。采访途中,鄂北工程王家冲水库项目经理周志立告诉笔者:“鄂北工程将结合大悟县红色文化,在现有的场地上建设双桥战役纪念馆、工程科普园等。工程完工后,水库与周边的绿水青山、茂林修竹、层层梯田将形成互相辉映的现代水利风景。”
  如果说解决人民之需是鄂北工程的“初心”,如何让工程永葆“初心”呢?鄂北工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鄂北工程在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证输水水质,竭尽所能把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控制到最小,为保障输水安全,工程采用封闭式输水工程占总长9成,开放式输水明渠仅占1成,输水明渠采用隔离网措施封闭式防护,这样不仅少占耕地,保护了水质,还控制了水质恶化,达到了“省地、节水、生态、高效”的目的。据了解,鄂北工程实际占地4000余亩,占地之少,在全国同类水利工程中较为少见。
  鄂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鄂北工程的生态环保措施与工程建设是同步实施的,就是要确保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生命工程。”
  采访回来的路上,笔者认真翻阅了《鄂北工程沿线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汉韵仿古建筑元素自然融入分水闸和检修闸建筑,明渠净水流淌,防护林带中的乔灌草、常绿与落叶植物错落有致,男女老幼舒适惬意地漫步河畔;山体地表径流自然汇水、输水管道补给水聚合形成大地景观,展现水与大地的“肌肤”美;大坝、隧洞、分水口与周边绿山环绕、梯田相望。一幅绿色鄂北、大美鄂北、幸福鄂北的画轴跃然眼中。
里外干净  防控廉政风险
  月季张开了粉红的笑靥,花开深处,“隐藏”着鄂北工程15标段的一处隧洞工程。远远望去,一台洒水车从2号支洞缓缓驶出,这是施工单位投资20万元购买的除尘利器,它可以利用工程渗水消除工区灰尘,循环利用,一举两得。
  这台洒水车的服务范围远远超过了施工区,司机师傅每天都要开着这台洒水车跑50多公里,给沿途道路洒水降尘。
  干净,是鄂北工程的特色。在现场可以看到,噪声大的施工现场都安装了隔音屏,有粉尘的现场都采取了喷淋降尘,排废水的现场都严格进行污水废水处理,隧洞施工废水经过处理沉淀以后,水质比当地地表水还要清澈。据了解,鄂北局在工程建设中制定了水保环保工程实施方案,引进了水保环保专项监理和综合服务专业机构,全程监管。生态环保措施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确保绿色生态标准不打折扣。
  施工区域的干净只是鄂北工程“干净做事”的一部分。“仅有外表干净是不够的,我们要把鄂北工程打造成一个里里外外都彻底干净的环保工程、廉洁工程。”鄂北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廉洁的工程,才是真正干净的工程。”
  完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这是鄂北局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鄂北局结合重点工程管理特点,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了党务纪检、财务审计等80多项规章制度,在国内水利工程中率先创建廉政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在全省率先引入项目跟踪审计机制,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保证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全面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
  拆迁资金的使用,常常是群众关注的重点。鄂北工程广水段建设线路长,征地面积广,涉及户数多,补偿资金多。广水市服务支持鄂北工程指挥部制定了征地拆迁“五步法”“五公示”“五签字”工作方法。“五步法”,即征前告知、分户丈量、张榜公示、兑付资金和归档自检。“五公示”,即征地告知公示、分配方案公示、拟征地块公示、分户面积公示、分户资金公示。“五签字”,就是在土地丈量和资金核算过程中,做到农户、村组、镇办、市指挥部、移民监理五方认可,签字盖章后方可拨付资金。市指挥部及时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规范征地工作和资金管理。征地之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传政策,公布征地补偿标准,讨论村级提留标准。资金兑付由镇办提出请款报告,指挥部根据五方签字汇总清单,直接将征地款拨到镇办财经所,通过银行直接打卡到农户,杜绝资金截留和挪用。
  每一个环节程序到位,阳光操作,从里到外的干净,获得了从上到下的认可。
共同担当  破解工程难题
  工程推进到2018年,鄂北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然而,就在此时,困扰工程建设的大难题出现了:建筑市场主要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砂石供应严重短缺,部分标段施工进度严重“告急”!
  鄂北工程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采购均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从2017年年初开始,各级政府对砂石开采加大整治力度,一大批砂石厂被关停。2018年汛期,鄂北工程沿线有22个施工标段受到砂石料供应紧张影响。
  怎么办?参建单位频频出现“资金荒”,砂石不足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在鄂北工程建设的关键期,一些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经过集体研究,鄂北局迅速报请省水利厅加大鄂北工程地材供应协调力度,打通地材供应渠道。湖北省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建鸣现场督办地方政府。省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督办省直相关单位针对砂石、水泥供应问题,加快研究解决措施。省水利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砂石料供应保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加大重大项目建设砂石料供应保障力度。
  湖北省水利厅和鄂北局组织专班赴襄阳、随州等地现场开展专题调研,迅速摸清施工单位砂石地材采购来源和需求量,现场与地方政府协调,积极争取砂石料来源。
  鄂北工程2015年7标倒虹吸工程项目部常务副经理赵宏涛说:“当初招标的时候,合格的混凝土用砂每吨不到40元。我们进场时,已将近每吨130元,而且买不到。在鄂北局的协调下,砂石供应紧张的情况已经基本解决。我们会按照合同约定把工程做好,履行企业承诺,确保鄂北工程按时通水。”
打破寻常  科学创造奇迹
  渡槽,是鄂北工程的重要建筑物,不同标段,不同施工单位,把不同的渡槽演绎成了一场“科技秀”。
  孟楼施工现场,重达1200吨的混凝土渡槽槽身被专用大型提槽机慢慢提起,2米、5米、10米……纵移,转向,横移,就像“空间站”的对接,巨大的槽身与槽梁上的运槽车默契衔接。随后,沿着近5公里的专属轨道,运槽车开启了约5小时的槽身护送之旅……
  孟楼渡槽全长4.99公里,由164榀渡槽连接而成,单榀渡槽长30米、重1200吨,是鄂北工程中跨度最大、里程最长、结构最复杂的大型输水渡槽。建造渡槽,传统工法是先建模,模内绑扎钢筋笼,然后浇筑。孟楼渡槽项目部这次“不走寻常路”,创造性地采用槽身整体预制浇筑等新工艺。仅预制现浇一项创新,就比传统工法“节约”工期近9个月。
  顺流而下,来到位于鄂北工程中段的枣阳市,这里是鄂北工程2016年3标的七方渡槽。七方渡槽总长4.16公里,被丘陵分割成了4段渡槽、3段明渠,“孟楼模式”在这里行不通。
  负责这项工程技术设计的,是广东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派驻鄂北的项目副经理、技术总监邓远新。为七方渡槽,他们量身定制了“无穿墙拉杆模板技术”。这种技术采用“外桁架+内台车”组合的无穿墙拉杆钢模板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普通渡槽槽身侧壁模板加固方式所引起的漏浆、胀膜、后期渗漏水等现象,提高了施工质量。“按照常规设计,30米的渡槽,两面要660个孔,现在一个孔都没有。”邓远新说。
  笔者在现场看到,巨大的渡槽外面被模板包围,里面则是一台会行走的施工台车,里撑外裹,混凝土不断填筑着钢筋的“骨骼”,一段段渡槽慢慢成形。不仅工艺好,而且工人在里外都可以自如行走,安全高效。
  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邓远新出差时在高铁站看到的列车,原来的方案是把渡槽“包起来”,现在等于把渡槽变成了“火车车厢”。这个“灵机一动”而来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据介绍,围绕渡槽的建造施工,该项目部已获得5个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级工法、5项国家行业QC成果、4项省级行业QC成果。
  鄂北工程形态多样,有渡槽也有隧道,有暗涵也有明渠。工程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带来了科技创新的“百花齐放”。
  鄂北工程有长达72公里的亚洲最长倒虹吸线路,这种三管并联的PCCP管经过不断技术优化,不仅强度合格,而且混凝土外观几乎消除了水纹和气泡,美观整洁,“鄂北标准”已达行业最高标准。
  横跨汉江一级支流唐河、白河的唐白河管线桥项目,被戏称为“背水过河”。它需要在河道上建桥,再在桥上铺设3排内径达3.8米的输水管道。项目部提前召集各方专家研究,制定了连续梁支架及挂篮施工的专项方案,攻克了技术难题,实现了以高铁线路施工标准建设唐白河管线桥工程。
求实求是  做好每个细节
  “基础处理,最重要的就是把基础做‘实’。”在鄂北工程2016年11标龙泉河渡槽,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温贵明手指眼前密密麻麻的“满堂红”排架,反复强调这一点。
  基础处理是龙泉河渡槽的施工难点之一。龙泉河渡槽跨度大,净空高,最高的渡槽距离河面28米,加上槽身高度将近30米,在整个鄂北工程中是“最高的渡槽”。如此高的渡槽,对于基础的牢固性要求自然更高。在最初的设计中,渡槽灌注桩为18米深的摩擦桩。但在实际施工中,在原来图纸上的土层位置却发现是岩层,在岩层上打18米的深度是难以想象的。温贵明说:“我们对地层重新取芯,重做地勘,经过专家论证和应力试验,最后把48个摩擦桩调整为9~10米的端承桩,基础更牢固了,工期还节省了。”
  在温贵明看来,所谓基础,不仅仅是一个桩基是否牢固,更是所有的工程细节能否足够完美。但是为了减少漏水概率,他们对整段渡槽采用了模板一次成形技术,除了渡槽之间的接口,整段渡槽看不到一条施工缝。温贵明说,这就是他们追求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细节,还在于完整的目标流程控制。11标总长只有19.2公里,却包括了隧洞、明渠、暗涵、渡槽、倒虹吸等5种工程形态,号称“鄂北工程的水利博物馆”。如此复杂的工程形态,如何协调进度、控制质量?
  “我们的做法是,抓‘关键线路’。” 温贵明所说的“关键线路”就是10公里长的凤凰寨隧洞,这条隧洞遇到了2个断层,大量Ⅳ类甚至Ⅴ类围岩,还遭遇了一种少见的地质岩层“原状大理石砂岩”。施工难度大,急不得也缓不得。为此,他们在这条隧洞打了3条支洞,开了8个工作面,“一点一点啃”。为了不影响工程通水,他们一点点抠细节抢时间。围绕这条关键线路,统筹安排,能开工就优先开工,不能打洞就搞衬砌,既要保证工期,还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把每一处细节都做好,这就是“求实”。
  用于倒虹吸工程的PCCP管道建造工艺复杂,每一处环节都不能有一丁点纰漏。“PCCP管道承插口橡胶圈双封闭,不能有接头,整圈压模不许有接头。”在管道接头打压实验现场,负责现场检测的张伟每次都在现场紧盯着仪器,“工程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每一步都要落在实处。今天将就打马虎眼,明天损失更大,我宁愿得罪人,不能当罪人。”
  年届六旬的高级工程师张振炎,鄂北工程2015年15标工程最紧张的时候,干脆常驻3号支洞的木板房,他说:“生活能将就,但质量不能含糊,每个循环我都要旁站监督,也不管别人烦不烦。”大家说:“有张总这样的老监理在,我们心里踏实。”
  安全无小事,在15标段安全总监蔡寿平看来:“只有技术、进度、安全、质量全程控制,才能做到零事故、零返工。”水利部专家曾在这里专项检查后又微服私访,杀个“回马枪”,发现安全施工秩序依旧。蔡寿平说:“安全工作天天抓时时抓,是把工作做到实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
  像温贵明这样抠细节排工期的项目负责人,像张伟、张振炎、蔡寿平这样的普通一兵,在鄂北工程的工地上比比皆是。他们既普通又不普通,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求实”,这一看似平凡实则极其珍贵的水利精神。
超越平凡  挑战催生创新
  在央视大型文博纪录片《国家宝藏》中,故宫“样式雷”建筑烫样的亮相惊艳了众人的目光。鲜为人知的是,在鄂北工程2016年3标,也有这样一群“样式雷”的传人,他们率先把工民建中使用的BIM技术引入了水利工程。这一创新,实现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性跨越。
  所谓“烫样”,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立体模型,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这些烫样不仅是立体的施工图纸,而且连内部装饰、家具摆设都一应俱全。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一眼望去,所有的建筑细节都了然于心。
  BIM技术相当于“电脑上的样式雷”,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目前,这一技术主要应用在工民建领域。在鄂北,邓远新和他的团队,率先把BIM技术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上。
  BIM技术就像在电脑上“搭积木”。项目经理卢宾介绍:“普通的图纸就是一张张图纸,很难判断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BIM搭建的模型就像样式雷的烫样,是完整而立体的,把施工、建造的整个过程在电脑上全部模拟了一遍。比如,一节渡槽超过3500块构件,全部都要建模,每个模板的每个螺栓都全部输入系统。”
  现场经理包雪松对这个技术应用感触最多:“我们现场施工最怕遇到的问题,就是两个不同的设计体系的衔接,比如模板设计,开孔要避免碰到波纹管等等。一旦发生这种错误,已经制作完成的模板就需要重新修改开孔,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通过BIM三维模拟,避免了这些原本在现场碰到的尴尬,在设计过程中就提前修改好了。”
  如今,BIM技术不仅已经应用于结构支撑系统辅助设计、工程量统计计算、数据分析等方面,甚至扩展到了对工人进行“可视化交底”。以往依靠文字和图纸的交底方式变成了观看视频,复杂的技术应用变得简单易懂,大大提高了效率。“工人看完就可以按照规程操作。”邓远新介绍,“因为是首次应用,第一段渡槽模板拼装用了2个半月,现在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了。”
  在鄂北工程中,创新并不仅仅在3标段,隧洞开挖、渡槽吊装、管桥架设、倒虹吸PCCP管铺设等各个标段施工现场,技术创新无处不在。
  全长15.38公里的兴隆至万福隧洞是鄂北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洞内Ⅴ类围岩多、稳定性差,项目部施工实施光面爆破、悬臂掘进等工艺,在覆盖层特别薄弱的地段,将上方水库或塘堰的水抽出,以减轻施工压力,确保施工安全有序推进。
  龙泉河渡槽承建方研究并实施了大跨度薄壁矩形渡槽成套关键施工技术。在遇到火工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项目部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气体爆破”技术,抢回了施工进度。
  鄂北工程就像一本水利百科全书,有着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恰恰是这些难点和挑战,催生了一次次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让这本百科全书亮点不断。
  “两年前期,四年鏖战,始终不忘初心,心有人民,不计风雨。”这是鄂北工程建设者最朴实的话语,也是水利人的特点。他们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王子鹏 黄健萍 陈鼎 廖潘腾子 商鹤)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