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参加的中科院武汉分院工作队坚守了26天的青山区碧园社区,终于喜提“无疫情社区”,武汉市也制定了解除交通管制的计划表,按下了“重启”键。鼓舞人心的消息一条条传来,标志着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已经越来越近。
回首这段时间的下沉经历,我深感实现这一切的背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下沉干部们付出之艰辛,社区居民自我约束之不易,也为自己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感到欣慰。
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最先想到的4个字,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每一个岗位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担当,不失位不错位,正如疫情出现后钟南山院士等提醒民众保持警惕,正如疫情爆发后无数白衣天使执甲逆行,“仁心”“济世”即是他们的责任担当。当我们的城市病了,我和千千万万武汉市民一样想为她做点事,这是一个武汉市民、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
怀着这样一份信念,在接到中科院武汉分院党员干部下沉号令后,我没有犹豫,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很快随工作队下沉到位于青山区的碧园社区。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青山区也是如此。60多年前一声令下,10余万武钢建设大军齐聚于此,铸就了共和国钢铁骄子的辉煌。透过尚存的“红房子”和街道名称中的“和平”“建设”“冶金”“工业”等字样,依稀可见当年发奋扭转新中国钢铁生产落后的气势和雄心。这是几代青山人民的责任担当,如今青山人民需要帮助,吾辈也当挺身而出。
从容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踏入碧园社区,我的内心很平静,守护这里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用心守护
“下沉”让我的身体从舒适的房间走向艰辛的防控一线,也让我每天面对无数疫情报道时浮躁、焦急的心“沉”了下来。
下沉到碧园社区后,我被划分到第一网格,主要是在网格内巡逻劝返外出居民、协助网格员和社区志愿者分发保供物资。通过社区赵书记对整体情况的介绍、与网格员和志愿者的沟通、每天楼栋间一遍遍的巡查,我慢慢熟悉了这里。
5到7层的板房,修修补补的墙面,路边支着雨棚的小摊,弥漫在空气中的菜香,邻里之间的老街坊老同事,相较于四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碧园社区无论是环境还是居民的生活习惯都像停留在过去,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烟火气,像极了我小学时住过的北环路小区。
了解工作的环境才能体会社区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居民为配合防控而作出的努力。在开展劝返工作时多说一句体贴的话,能让居民更容易接受隔着口罩传出的一份好意:“爹爹,您烟抽完就回去,少聊两句哦”“婆婆,这萝卜干看着不错,您赶紧晒好了回去待着啊”“中午太阳好啊,是该出来活动一下,但别待长了,就5分钟”“您这狗也该出来遛遛了,跑一圈就赶紧回去吧”。在开展物资分发时把装满物资的袋子递到排队领取的居民手中,多跑一个7楼把爱心物资送到行动不便居民的门口,用吊篮给不愿意近距离接触的居民吊送物资,这些简单的举动在一天天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复苏在望
社区小花园正中央栽了一株枫香树,每当休息时在树下踩果球,枫香花都会时不时掉落在我头上,仿佛在提醒我这个春天的不易。随着武汉疫情持续向好、全省企事业单位逐渐复工复产、离鄂离汉通道管控有计划解除,工作队“下沉”的日子也快结束了,碧园社区不久之后也将重启,恢复往日的生活。
一阵春雨过后,凿破的水泥路肩顽强地冒出一枝蚕豆花苗,路边泥土上小草不知不觉已冒出了绿尖,复苏的气息无处不在。我深吸一口气,静静等待抗“疫”全面胜利的到来。
当不需要戴着口罩出门的时候,队友们相约,我们一定要回到碧园社区走一走,看一看居民们的笑脸,闻一闻空气中的菜香,到每天给我们送盒饭的“沈大厨”餐馆聚一聚,大家斟满杯中酒,共同致敬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