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诗歌散文

春日,读书随想

发布日期:2019-04-15 点击次数:
何红霞
  窗外,又是一个新的春天。泥土松动、蚁虫苏醒,野草再次发芽。天地间密布小雨润如酥,这样的天气适合待在家中整理书橱。手指划过或躺或立、厚厚薄薄的书,它们有呼吸,有温度,还有着丰富的表情。它们身上,堆积着自己多么庞大的夜读时光。
  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喻,将全部社会成员分为三种:最低层是做买卖交易的,其次是完成比赛的,最后是旁观者。“旁观者”在这里是哲学家和诗人的本义。后来,在另一本美国学者著的小书《世界名诗人传》中,我又读到了类似的意思。这里作者将“旁观者”更恰当地称为“观察者”。
  在某些场合,被人称为“读书人”,我便莫名脸红,是不敢坦然应答的。在浩瀚无垠的书堆与宏大璀璨的精神花园中,我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低层次的观察者:热爱自然生活,喜欢安静阅读。我的理想生活,也不过是争取做一个读书人,学习做一个观察者。
  读书没有省力的技巧。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它除了是恭维之辞,还是典型的偷懒托辞,希望以一席话的速效省却十年苦读。如果真有这样的金玉良言能够点醒倾听者,那么也一定是在倾听者读了十年书之后。否则,面对空空荡荡的痴脑,怎么当头棒喝也没用。要保持人区别与其它存在的精神强健与丰富,保持人所具有的超越现实利益的崇高感、奉献精神与相应的智慧、能力,维护能够为人类提供精神资源的审美,唯有读书。木心说过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人。”每每念及,便无端感动。
  我喜欢阅读,偶尔写作,是因为它们能让人探索事物的极限,包括挖掘自身的多种可能。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多么雷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其实与他人并无不同。我曾期待通过自身体验和思考的深入、对于社会时代观察的深刻,让我的写作成为一种既复杂又清晰的承载体,它是一种洞见人生、生命的面目后,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倍感艰辛,并不容易。
  只有再回到阅读。阅读也有不同层次的体验。通常我们说的“深入生活”,我理解的就是观察社会。可见社会化阅读与日常生活的表相是统一的。但是另一种“超验阅读”,却需要打开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它是陌生的、遥远的,需要极大的想像力和感悟力。“超验阅读”也包括了“诗性阅读”,这是一个重要部分。这里不是专指“诗”的阅读,因为不仅“诗”才有诗性。有许多“诗”的诗性其实是很弱的,很多散文作品的诗性却很强。杰作总是具有强烈的诗性。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进入那些没法言说的诗境,即属于“超验阅读”。但在一般的读者面前,一本书所包含的诗性部分,却大致会是封闭的。比如说读孙犁,能明显感受他与当时一些革命作家的不同,这不同可能就来自同类写作中少见的诗性。谁能够进入它的独有之境,谁就会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除了诗境,还有深邃之思、形而上的悟想、奇情异态,它们往往都要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不尽符合一般的情感模型。它们一时难以清晰地被赋予理性,或在直感中一闪而过,然而却是一般作品中极为稀缺的元素。我们平时常常看到一部作品受许多人热赞,其理由就是所写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太一样了。这种认同来自读者现成的表述系统,其实真正打动他的或许还远远不止这些,只是他一时找不到一种语言来传递那种感受。有一些隐隐的东西打动了他,他却不太清晰,无从表达。就如有些事物的微芒会穿透我们,唤醒我们,叫我们恍如梦境。
  我家乡的老屋后面,有一大片竹林。夏天的傍晚,搬一张竹床躺在竹林下乘凉。阳光斜射下来,儿时的我眯着眼睛,竟然看到细长的、层叠的竹叶将这些光裁剪成不同的线段,在空中兀自变幻无穷、热闹非凡,那种超然世外、拼尽全力的投入,静默又喧闹,我内心的某种东西忽然被唤醒。那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我觉得就是阅读之于我的最早启蒙——这是首次对自然之书的阅读。直到多年以后,我在《百年孤独》的第一页,读到这样一个细节:在表演了磁铁的魔力后,神秘的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对老布恩地亚讲“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我内心忽然一道闪电,瞬间又回到了那片遥远的竹林。
  去前,父母曾动心思,想把老屋后面的竹林毁了种果树,被我拦下了。对于植物,我是博爱型的,并不对什么特别偏爱。我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了这片竹林,老屋就少了光,少了那束照进精神之屋的光。而竹,确实也是不少人心中共同的执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这大约是中国历代咏竹题材诗作最深得人心的了。作为“肉食者”和“精神大仕”二合一的文人代表,苏东坡第一个将“食肉”和“居竹”之妙,对比品鉴。他太了解社会底层书生的想法了。读书人,读书何为?说大点,可能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要读得起书,要活命——为稻粮谋。当然,你也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说一些诸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之类的大气话。“竹林七贤”首席籍康,就因说过类似的大气话,被司马氏王朝给砍了头。籍康的头颅砍是砍了,知识分子的良知、硬气和操守,却如不死的竹根,存活了下来。所以,读书人没有遗憾。他们摇头读竹:“匏土革,木石金;丝于竹,乃八音。”(《三字经》)他们小声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咏竹》)“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郑板桥《题墨竹图》)他们大声诵竹:“雪压竹头低,低头如沾泥;一轮红日起,低旧与天齐。”(方志敏)“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邓拓《劲竹》)他们种竹,种三五竿瘦竹,种籍康们的精气神。先是三五丛,再是一大片,最后一个庭院都是精神的家园了。“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这是东坡先生说自己日常生活环境的。万竿竹,四库书,如此巨量的精神食粮,对先生而言,绝非凑数和装修门面,是真正的“大丰富”。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均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读书人的岁月年华里。
  簇锦团花,人声喧哗。读书的时候,世界就静了下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