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发布日期:2015-11-02 点击次数:
浅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笔记
夏兴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于1993年10月出版发行,收录有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初南方谈话近10年的著作,共119篇,约25万字。这10年,是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0年。在这10年中,邓小平同志不断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从内容上、理论上,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来的。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摸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这是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也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其伟大的革命家的胆略,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在最后一篇中讲:“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胆子重,责任大啊!”语重心长,催人奋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希望。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1983—1987年)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全党改革方面的实践不断深入,农村改革大获成功,城市企业改革大举推进,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地,使我党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成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思想,明确了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思想改变了马列经典著作中的传统观念,也突破了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的思路。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第一次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的固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从而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年,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由于那时的认识是不深刻的,因而没有抓住这个思想展开论述。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和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不断反思,党的十三大才有可能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阶段主要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任务。这是一个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也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三是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一时期,我们党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摒弃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中的空想因素和僵化教条,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模式,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使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入一个更加宽阔、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新领域。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1988—1992年)
这一时期是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时期。国内,政治上出现了“六·四”风波,经济从过热转为局部停滞;国际上,东欧、苏联形势急转直下,发生演变和解体。这些都对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为迎接挑战,我党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探讨,认真解决认识社会主义的深层次问题。邓小平1992年初发表的南方谈话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既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总结了10多年来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长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战线一百年不动摇。
二是用生产力标准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论断真正把社会主义标准建立在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的标准之上,大大拓宽了改革的思路。
三是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6月9日的讲话中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认识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既采用了世界通用的提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提出,使我党彻底抛弃了过去对市场经济的片面认识和偏见,正视了市场是配制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取得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能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把市场机制引入经济生活,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对加快经济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是提出国际环境有利,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强调国际形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速发展自己。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蓝图。
第一,中国必须搞社会主义,不能容忍有人反对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通篇都是论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可见其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日本友人冈田春夫谈话时说:“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不能容忍有人反对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决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立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同志经常教育人民、教育青年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民族的尊严。他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第三,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搞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他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之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小平同志作了科学的分析,要求我们冷静沉着,把握住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就是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责任,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责任。
第四,确立了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热爱祖国,时刻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他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个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9页)他最大的意愿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去香港看看,哪怕是坐轮椅也要去。
第五,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中国开始进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化的含义远不只是经济的现代化,但经济的现代化无凝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内容和关键变量,离开了经济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而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正确处理其他关系尤其是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的工作重心上。而恰恰是在这个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上,毛泽东发生了偏差,不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最后造成“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挫折。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牢固地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分析原因,主要就是靠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的方针,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也有一个根据现实生产力状况进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不能僵化不变,特别是在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之后,不断对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意义就更显得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率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强调改革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意义,并把改革提到了“第二次革命”的高度,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上的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第七,确立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把对外开放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这个问题,在毛泽东时代,由于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我们主观上对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能很好地对外开放,从而在某些方面拉大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确立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发展了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关系,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现在中国已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开发区,这样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我国当前经济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支点。
第八,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从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九,确立了安定团结的政治方针,为实现现代化创造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防止社会震荡和动乱,这不仅是中国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邓小平在描绘现代化蓝图时,特别关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稳定问题。他一再强调:“安定团结是压倒一切的大局,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更不用说现代化了。”邓小平强调中国在思想政治上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要一步一步地前进,要善于处理新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和利益关系问题。
第十,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既需要有一个安全团结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两个条件缺少哪一个都不行。毛泽东时代没有能集中主要精力搞经济建设,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当时缺少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7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局势的新特点,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认为世界尽管还不太平,仍然存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存在地区冲突,但总的来说,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基于国际局势的以上新特点,邓小平为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
通过再次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这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停止,党的认识就会不断提高,理论就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