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湖北机关党建》2021年3期
P. 35

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投入
            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此后
            继续进行斗争,到 1920 年 5 月,短
            短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 28 次罢工,
            超过过去 10 年间的罢工次数,并从

            分散的单个行业罢工发展到较大规模
            的产业同盟罢工。湖北地区工人运动
            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指导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走
            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的道路。
                因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具有近代色

            彩的文教事业,湖北知识分子队伍日
            益壮大。大批知识分子,从新式学堂
            和派遣的留学生中源源涌出,其中许
            多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出现了革命                            恽代英等人创办的《武汉星期评论》后来成为
            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                                      中共武汉组织的机关刊物
            特殊群体,以革命为志业,以力行为
            宗旨,以修身为己任,以团体为依归,乐于接受新思                             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内最有影响力、见解最新的刊
            想,愿意接近群众,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立                             物之一”。利群书社还经销《共产党宣言》、《共产
            志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20 世纪初期,他们热                           主义 ABC》、《阶级争斗》等著作,给寻找真理的青

            烈拥抱来自国外的各种新思潮,如,无政府主义、基                             年的心中点亮了一盏灯。同时,书社一些成员和中华
            尔特社会主义、合作主义、新村运动等,力图从中找                             大学、武昌高等师范等校的进步青年合作,创办《我
            到救国救民的真理。此时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                             们的》、《互助》、《武汉星期评论》、《新湖北》
            引发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强烈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等刊物,探讨社会改造问题,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湖北的先进知识分子有一个革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
            始于辛亥革命,深化于五四运动,他们强化革命人格,                                     “人和”——马克思主义者集结
            完善革命团体,追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终成

            马克思主义者。                                                 湖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
                因处交通枢纽和信息集散之地,从新文化运动到                           建立,主要是依靠两类知识分子。一类是以董必武为
            五四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湖北始终                             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一类是以恽代英为代表的新式
            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湖北是全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                             知识分子。两类知识分子沿不同路径实现了向马克思
            其他进步思潮的报刊和著作的集中地。恽代英创办的                             主义立场的转变,并分别走上建立早期党组织之路。
            利群书社是重要的传播阵地。利群书社出售《新青年》、                           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下的集结,标志着长期探
            《湘江评论》、《星期评论》、《时事新报》、《少                             索的湖北革命知识分子终于走上了“群英结党救中华”
            年中国》等进步刊物。十月革命后,这些刊物刊登了                             的道路。
            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新青年》月刊有“马                                董必武等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对旧有革命道路

            克思研究所”专栏,《湘江评论》则是当时公认的宣                             的缺陷和弊端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认识,从而企盼开


                                                                                                          3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