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
王青锋,男,1968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党委委员、研究员,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支点--肯尼亚,有一个团队,整合了我国对非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为非洲国家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粮食安全、人才培养等的基础能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
正是这么一群人,从零开始,往返于中国和非洲各国间,沟通政策、调研需求、协调建设、组织合作,默默密织起中非科技合作的网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展现新时代科研党员的旗帜风采。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非中心"),而带领该团队创新科技援非模式的"领头驼",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
千载相逢如初见,以苦为乐,扎牢党员"信念"之根
1996年,时任武汉大学讲师的王青锋被派往乍得的恩贾梅纳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援外专家。出于植物学的专业本能,王青锋在业余时间就背上标本夹,骑上租来的小摩托,在乍得山区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被非洲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植物类群吸引,之后王青锋又陆续走访了几个非洲国家。他发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虽相对落后,但当地人对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相当尊敬,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科教方面的投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转向对生态保护的探索。
同时,非洲本身拥有45000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特有成分较多,对人类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且很多非洲分布的植物与中国有很高的互补性;但由于科研力量薄弱,非洲国家在生物资源保护与应用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发展状态,现在市场上销售的1100种重要天然药物中,只有83种来自非洲。这些数据深深触动了王青锋。
就这样,开展中非生态环保领域合作的种子在王青锋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莽莽青原,及锋而试,敢为人先,扎紧党员"实干"之根
说干就干,王青锋就是这样,在他身上始终可以看到湖北人骨子里"敢为人先"的劲头和一名科学家对格物创新的不懈追求。
事实证明,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09年,王青锋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引进到武汉植物园工作。在中国科学院,他结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从事非洲相关研究的优秀科研团队,王青锋和他们不断交流,对非洲实际科教需求的认识更加深刻了,那个推动中非科教合作的想法也在他脑海中愈加清晰和坚定。
恰逢中科院提出实施科技"走出去"在海外建设科教基地的战略决策,正需要一位既了解非洲情况又有从事非洲科研合作基础,并愿意为中-非科教合作平台建设奔走协调的主导人。虽然我国对非援助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这种新型科教合作的援助模式还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设想。
莽莽青原,及锋而试。在武汉植物园的支持下,王青锋主动接下推动我国在海外建设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合作机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重担。
马不停蹄的"空中飞人",久久为功,扎实党员"奉献"之根
熟悉王青锋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起来有"三不",不吃不喝不睡觉,是单位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一埋头进工作,早饭中饭经常用饼干就对付了,手边没饼干的时候干脆不吃。
在主持推进建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过程中,王青锋更是忙的"脚不沾地"。一年12个月,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非洲一次,与非洲各国政府机关和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在国内时,王青锋经常受邀到中科院各地的研究所和大学作交流报告,同时也为中-非中心的科研项目吸纳对非研究团队。
频繁的出差,让王青锋在单位获得了一个"空中飞人"的外号,对于这个外号,他自己觉得贴切却又无奈。"(出差)过程是很充实有收获的,但就是顾不上家里。"当时王青锋的孩子还小,常常隔一两个月都没法陪孩子玩一会,孩子认生,竟然有一段时间"家里谁都可以抱,我一抱他就哭"。
即使是这样高的工作强度,王青锋也从不间断专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老本行",没有固定时间就挤出出差路上和晚上休息的每分每秒。
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王青锋背着一个看起来就很沉的巨大的黑色双肩包,只要有可坐的地方他就会从背包中掏出书本翻看,或是拿出笔记本电脑处理邮件或批改学生论文。这个陪伴了他近10年的双肩包,可是王青锋出差办公必备"神器",装着他出差办公考察用到的所有东西:三四本厚厚的植物图鉴或专业书、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记事本、简单的洗漱用具和衣物……全部加起来十几公斤,相当于背了近30瓶550ml装的矿泉水。即使手头有事他也几乎不会让别人帮忙背,"这你们可背不动,"他总是笑说。
开创科技援非新篇章,信念坚定,扎深党员"服务"之根
"我认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执着的力量,为自己的信念坚定前行,就没什么干不成的。" 从植物学教学到非洲生物多样性研究,再到推动中非科教合作,王青锋正是这样不断突破自我,执着地前行着。
经过王青锋和他领导的对非科研合作团队的努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自2013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卓有成效。
不但以肯尼亚为基地建立起我国境外首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还启动了一系列在非广获好评的科研合作项目:首次由我国科学家主持开展了外国植物志编撰和东非生物多样性考察保育工程,首次为非洲国家政府机构撰写"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国家报告,为非洲国家引入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栽培示范和技术推广,在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部署中科院自主研发的"牛盾"反盗猎综合装备系统……为非洲整体科技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动力。
正如王青锋所憧憬的:"我很期待,藉由他们的双手和智慧,能够为整个非洲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带来怎样的惊喜和变化,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中非传统友谊,在两个不同的文化间,再次激荡升华。那一刻,会觉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付出的汗水有多么值得!"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感召下,王青锋带领着中-非中心人扎根非洲,秉承"付出在前奉献在先"的精神,践行"不畏艰险,做走进非洲的勇敢拓荒者;忍受寂寞,做追求科学的忠实守望者;报效祖国,做国家战略的忠实践行者"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员的旗帜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