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地质局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新突破、新担当、新作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汇聚勇当先行军、建功先行区的强大动能。
一、心怀“国之大者”,在服务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实现新突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地质回信和关于地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地质力量。一是以调研开局。将“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作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重点课题,参加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赴江西、安徽、陕西等邻省典型矿区实地考察学习,参与编制全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案以及矿产资源、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和地热等多项规划方案。二是以协同聚力。整合中国地调局、兄弟省局和市县行业管理部门资源,构建各级多项目联合部署的工作机制,打造全局“1(地调院)+X(综合队)+N(专业队)”体系化专业化地质找矿队伍,组织实施局部门预算项目36项,推动117个地质找矿项目全面铺开。三是以实干破题。成立找矿突破攻坚指挥部,举全局之力加速推进全省找矿突破。上半年找矿成果丰硕,新发现大型硅灰石矿1处、锂矿体7处,在红安—麻城地区新发现4个金矿体,在荆州新杨场有望提交超10亿吨大型盐矿。鄂西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成果,在恩施市七里坪钻获含气量超5立方米/吨的页岩气层,预测储量超4000亿立方米,潜在经济价值过万亿元。
在鄂恩页2井钻获高含气量页岩气层
二、践行“两山”理论,在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彰显新担当。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认真履行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职能,支撑服务美丽湖北建设。一是服务流域综合治理。以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为底图单元,组织实施流域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15个,完成调查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推进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环境、生态“三位一体”调查,组织实施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项目,完成调查面积约5.9万平方公里,省级监测点达976个。二是服务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承接实施土壤污染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类项目26项,协助宜昌获批国家级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助推襄阳、十堰成功申报全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积极参与全省“土壤三普”,承接开展全省第一个剖面采样调查项目。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覆盖全省103个县市的文旅资源普查,在武汉市黄陂区启动试点工作。三是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建实建强全省“1(总队)+18(支队)+1000(应急人员)”的地灾应急救援队伍,累计派遣地灾应急技术人员6890人次,参与应急处置301处,组织技术培训、演练252次。“7·8”宜昌五峰山体滑坡灾(险)情发生后,闻灾而动、听令而行,为应急处置决策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组织技术力量参与“7·8”五峰山体滑坡应急处置工作
三、聚焦“急难愁盼”,在服务群众兴办实事方面展现新作为。在主题教育中不断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坚持“一联五进”实施路径,全力打造“湖北地质”公共服务品牌。一是聚焦地方所需。与34个县(市、区)签订整县推进地质工作协议,以14个市级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为依托,建设宜昌、荆州、黄冈等地驻县地质工作服务站,推动资源平台服务“三下沉”,构建覆盖市州、深耕县域、辐射乡村的地质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聚焦群众所盼。局队两级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联系地方县(市、区)114个,联系服务社区(村)54个,联系企业、科研平台、项目和基地354个,领办民生实事128项,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2个。开展“人人都是驻村工作队员”活动,在竹山县何家湾建成全省首个“地质+数字乡村”智慧云平台。三是聚焦地质所能。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印发12份“+地质”政策文件,向省内各级政府、自然资源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公众无偿提供地质技术服务41条354项。地质一大队、三大队、四大队自筹资金200万元为山区群众免费打井,解决大别山地区上万人吃水难题。
无偿为大别山地区群众打井找水解决吃水难题
(省地质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