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敬畏生命 大医精诚坚守责任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海涛
发布日期:2022-05-13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王海涛,男,汉族,1987年5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生。曾获第五届中华外科金手指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第一届荧光手术视频大赛“荧光大使”、第一届中华肝胆外科中青年解剖性肝切除手术视频大赛华中赛区第一名。
【奋斗事迹】
他作为活跃在一线的主治医师,扎根于临床工作,专注于技术提升,服务于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敬畏生命”的院训,充分体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
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强
医者仁心,责任使然。在2020年武汉刚刚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他所在的科室还有大批术后或者重症的患者不能离院,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疫前线,而他和部分同事则在科室继续坚守。前方是战场,后方也是。因为疫情不能回家,家里一岁的孩子有父母照料,爱人让他放心工作,坚守战场。他每天吃住在医院,与留守的同事一起守护数十名患者,既要保证临床的诊疗安全,也要保障患者和家属的日常生活。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刚刚成立的时候,面对医护人员的紧缺,他响应组织召唤,进入方舱医院开始工作。从接到通知到出发,只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在这时间里他跟同事交接了临床工作,让爱人简单收拾了几套衣物,来不及道别便跟战友同赴方舱。方舱医院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又按照医院要求参与了援鄂医疗队的培训工作和雷神山医院的部分工作。
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家庭。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重度黄疸患者来到医院发热门诊,经过影像学检查考虑胰头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和急性胆管炎。通常情况下胰头癌合并重度黄疸,如不及时处理,黄疸引起的肝功能不全会使患者很快出现肝衰甚至死亡。在疫情严峻的关键时期,出于职业的责任感,他并没有选择置之不理,而是与超声科的郑主任合作,在层层防护下冒险为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穿刺完成后无不适居家观察。这样既为患者减轻了黄疸,保护了肝细胞的功能,也为患者3个月后返院接受胰头癌根治术提供了保障。“我就是社会主义的一颗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钉”,面对疫情,他总是保持一颗积极开朗的心。经过疫情的磨砺,看到党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王医生深受感染,与诸多同事一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担当和负责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他说,作为预备党员的他,肩上的责任感更强了。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爱岗奉献,坚守初心。治愈疾病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从业初衷。医疗的对象是在疾病中挣扎的需要治疗的人,医疗技术本身是有时代的有限性的,这就需要医者的沟通和关怀来弥补这种有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陪伴”。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所写“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在日常的住院患者诊疗中,坚持每日三查房,节假日也能照常查房熟悉患者的恢复情况。他在科室护理同事的眼中就是个随时都能出现在科室的“劳模”。“他在,我们就安心”,这应该是护士对医生的最高评价了。2021年除夕前两天,他和何跃明主任接诊了一例重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婆婆,胰腺周围的组织坏死合并感染出血导致婆婆出现的休克的表现。他和何主任医疗组紧急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在术后的危险期内,何主任和他一直在科室陪伴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在2021年春节假期,两位医生黑白交替、日夜轮班守住了婆婆的一线生机,也使得她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就康复了。
“医学的传承不仅在于技术,也有医德医风”,他说他的这种作风是受到带教老师袁书记、何主任以及张主任的耳濡目染。肝脏手术早期最大的风险就是出血。2022年春节之前,一位肝脏转移瘤的患者前来做消融手术,既往高强度的放化疗使得他的肝脏异常脆弱。微创消融术后患者出现了心率增快,他考虑患者有出血的可能,因为生命体征平稳,血红蛋白下降不明显,暂时选择了保守治疗,但是有保守治疗无效的风险。手术后王医生在科室密切关注他的指标变化,抓住时机在第二天的凌晨3点紧急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止血,患者在术后5天康复出院。在手术签字谈及风险时,患者目光坚定,“有这两天的日夜陪伴,我相信你,相信你们医院”,这也许是在面对手术风险时临床医生能果断前行的最大支持。肿瘤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频繁的出入医院接受各种治疗,敬业奉献为他赢得了极佳的口碑。“我经常会去肿瘤科会诊,那里有我的很多老友,也有他们介绍的很多新朋友”,他说,不要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多么高尚,也不要忘记了我们面对的群体有多么特殊,更不要忘记无限的关怀可以打破有限的技术,奇迹就是这么发生的。
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每一个技术从业人员的个人发展历程。对于医疗这个面对特殊群体的职业来说更要做到精益求精、臻于完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它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他的专业方向是肝胆胰疾病的基础与临床,主攻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治疗。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和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但肝脏肿瘤可以发生在肝脏的任何部位,如何在保留足够肝脏体积和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肝脏外科专家研究的热点。他在科室袁书记和张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使不少肝脏肿瘤患者获益。
因为肝脏内部的管道错综复杂,而且从肝脏表面无法直接看到,通常需要借助于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往往也需要超声定位。在业余时间,他对肝脏的影像学特点进行自我学习,并与影像专业的同事深入沟通,对影像下的精准定位有了自己的经验,术前和术中能够精准判断管道的走形和变异。在此基础上,他所在团队完成了多例复杂位置的精准肝切除,并在全国多起学术会议上分享临床经验。2020年由他和团队完成的“腹腔镜下循肝右静脉解剖性肝右后叶切除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的第五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手术展演暨中华外科金手指奖评比中经过初赛筛选、复赛晋级,最终进入决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2021年8月份参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主办的第一届荧光手术视频大赛,其参赛作品“经门静脉穿刺荧光正染肝S6段切除术”,展现了肝脏外科医生在术中超声定位、门静脉穿刺注射方面的高超技术。精准的肝段切除使得术中操作出血量极少,患者在术后3天出院。该作品的精湛技艺使其获得了“荧光大使”的荣誉。2021年11月份,他的参赛作品“荧光引导腹腔镜下肝右前叶解剖性切除术”荣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主办的“镜野达人”第一届中华肝胆外科中青年解剖性肝切除手术视频大赛华中赛区第一名,成功晋级全国决赛。2022年该团队的“增强现实联合三维可视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的ICG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获得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技术创新团队奖。
除了对临床工作的至臻追求,他在肝脏肿瘤的基础研究方面,也是小有成果。他专注于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不乏一区的高水平文章。对于临床遇到的一些罕见问题也能有所总结,通过论文的形式分享给广大同行。他相信,坚持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之心,就一定能够攻克更多更难的疾病,让广大的患者获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