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故事分享|一等奖作品《丹“芯”从来系家国》
发布日期:2024-10-08 点击次数:
丹“芯”从来系家国
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肖迪
大家好!我是省政协办公厅的肖迪,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则政协党员委员的故事。
(一)
让我们来看一张照片。在2019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来自武汉高德红外的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黄立,深情讲述了坚持自主创新,让国产人工智能“千里眼”走向世界的奋斗故事。长期以来,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国防军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西方国家一直对我们采取严密的技术封锁。为了把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黄立委员带领科研团队在没有技术、没有装备、没有原料的条件下,筚路蓝缕、艰难求索,八年磨砺、一朝亮剑,终于研制出性能比肩西方的红外探测器芯片,一举实现了我国红外产业的完全自主可控。
我常常在想,从无到有、从0到1,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踏平坎坷成大道、敢教日月换新天?黄立委员坚定地给出答案:党旗所指,便是剑锋所向;国家所需,自当义无反顾!
黄立委员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民营企业家,更是企业的党委书记、政协的党员委员。他始终把科技报国梦想定格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立志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安上中国“芯”脏、挺起钢铁脊梁!
(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都知道,芯片作为现代工业的“心脏”,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小小一片“芯”,卡住的是技术的脖子,但扼住的却是国运的咽喉!
作为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的动光缆是连接海量数据的传输通道,相当于“天眼”的“视神经”。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国产动光缆如果要承受反复弯曲和恶劣环境的考验,至少需要7年甚至更长的研发时间。面对“我们可以等、国家不能等”的紧要关头,来自烽火通信的曾军委员,毅然表示“项目再难做、总要有人做”,并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不计成本、不论得失、不等不靠,仅用3—4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当时全球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硅光芯片,为“天眼”“视神经”烙上了红红的中国印。
报国无问西东,赤忱照耀山河!在曾军委员科技报国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永远只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担当!
(三)
繁霜尽是心头血,最是平凡动人心。疫情封城期间,从事芯片工作的杨道虹委员,仍然没日没夜地与科研人员战斗在一线。他的妻子常常安慰两个年幼的女儿“爸爸用知识在战斗,他要把一颗芯献给国家”。因为受到感召和影响,他的两个侄子也在集成芯片领域,默默地从事科学研究。来自武创院的李锡玲委员,多年来紧盯光通信、存储芯片等硬科技领域,积极服务刘胜院士团队的芯片产业项目,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黄立、曾军、杨道虹、李锡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政协党员委员!他们炽热的“芯”,只为中国跳动!他们清澈的爱,只为强国澎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届委员就是一份责任。在政协组织中,党员委员的比例只有不到40%,但他们却是引领社会各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这份感召力、凝聚力、引领力正是来源于他们丹“芯”从来系家国的拳拳赤子心、浓浓家国情、殷殷强国梦!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明天,我们将迎来人民政协75周年华诞!75载风雨兼程,75载肝胆相照。作为新时代的政协人,我们将矢志不渝牢记政治责任、发扬优良传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发恳切之声、建务实之言,鼓团结之劲、聚奋进之力,团结引领6000万荆楚儿女共襄伟业、再立新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