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玫,女,汉族,1988年12月出生,共产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工程师。曾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全国第五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的表演阅读三等奖、2022年省直机关向上向善好青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奖励等荣誉。
十年来,该同志始终践行螺丝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逐渐成长为行业里的全能多面手。粮油检验时,她是废寝忘食的“时间管理大师”;科学研究时,她是攻坚克难的“开路先锋”;服务基层时,她是有温度有色彩的“贴心棉袄”;科普宣传时,她又是思路新潮的“总导演”。
一、紧抓时间节点,发动“引擎”一往无前
在同事眼中,她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永远精力充沛。她一旦工作起来,就全情投入,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在2015年最低收购价样品监测中,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她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一个人每天完成200多个样品铅和镉的前处理和检测。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申报期间,她24小时待命,每每深夜才返回家中。结婚前夕的凌晨两点,她依然奋斗在岗位上。出差期间,忙完出差事项已经凌晨两点,为了不耽误小麦质量调查数据报送,连夜审核数据反馈问题。在火车上,也不忘处理业务工作。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打折扣,哪怕是通宵她也会确保完成工作任务,连续被评为湖北省粮食局先进工作者。她就这样坚持了十年,初心不改,始终将粮食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
二、直面困难挑战,亮出“宝剑”披荆斩棘
她是风风火火的行动派,敢说敢想敢做,胸前挂个“勇”字就开始披挂上阵。面对海量的课题数据,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化学专业出身的她却站了出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抽丝剥茧的精神完成了课题数据的统计分析。“我能行”时时刻刻督促着她成长为单位里不可或缺的一员。转岗到新设立的部门后,针对部门职责,她通过日常管理和专项整改相结合、技术培训和能力考核相结合、联合研究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和科技科普工作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她积极思考、多方协调,与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合作研究镉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负责“粮食重金属绿色快速检测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的验证和推广,致力于提升我国粮食重金属快检技术水平;与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2022年揭榜制粮食科技项目《新型环保便携粮食重金属快速检测设备及信息化平台成果转化》,推进便携式砷检测仪的研发和应用。她传承创新,在积极汲取现代粮油科研成果的同时,不忘发挥单位粮油标准制修订的传统优势,牵头申报粮油国际标准研究中心,主动参与粮油标准的制定,组织开展籼米、富硒大米和糙米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活动,为完善我国粮油标准体系贡献力量。负责或参与5项粮油科研课题和10余项粮油标准的研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三、探索服务模式,当好“店小二”倾心解难题
转岗到科技服务部后,她立即调整定位。与各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质检机构和粮油加工企业建立联系网,为其答疑解惑,尽心尽力为基层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2020年,为了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她化身“店小二”,随时随地听候差遣,趁着小孩睡熟的时候从被窝里爬起来根据专家意见或企业要求进行修改。她总不厌其烦地了解基层粮食质检机构存在的技术难点,或者通过审核数据发现技术短板,以视频指导或组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专业化能力,获得众人的一致点赞。她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口支援点于都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助力革命老区富硒产业发展。于都富硒产业发展中心专门发感谢信给湖北省粮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感谢她的付出。为了让品质测报工作落到实处,对接粮食规模化种植主体,探索开展“定点”品质分析服务。
四、创新科普形式,化身“设计师”描绘科普蓝图
打造粮食安全宣传新模式,助力中心荣获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积极协调,促成与省粮食行业协会、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及豹澥街道的科普战略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科普活动全面升级。不断创作,打磨科普精品。编制《粮油检测技术辅导手册》,完善实物档案陈列室,制作11个粮油检测视频,发布22个科普微视频,其中5个获中国粮油学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主动谋划,拓宽传播路径。与湖北卫视、湖北日报等平台合作,形成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格局。推出2期“粮油科普面对面”公益直播,吸引近两百万观众,荣获“科普中国”精选活动的认可。注重趣味性,常态与特色活动并行。结合“荆楚粮油”的“五进”活动,为公众提供丰富体验,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倡导节粮爱粮。创作粮油科普情景剧,生动传授粮油选购技巧。举办“江汉大米”春耕节游学活动,科普讲解水稻生长过程。打造粮油科普新春游园会,设置9项打卡项目,让公众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粮食知识,体验粮食文化魅力。
(省直机关团工委、省粮食局团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