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群团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青年先锋】坚持不怠攻关疾控科研 寂静无声守护大众健康

发布日期:2024-10-30 点击次数:

  胡兵,2013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同年来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他是“湖北省青年英才”,是“湖北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团队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创新团队”负责人。2015年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援助塞拉利昂技术合作项目首批专家在西非疫区开展埃博拉病毒应急检测和研究工作。2020年成功入选省委组织部和团省委联合实施的“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第三批培养对象。现任湖北省、武汉市微生物学会理事,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湖北省科技厅项目3项、湖北省卫健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在病原微生物领域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潜心钻研,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胡兵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始终坚守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和病原学研究一线。“心怀热爱、奔赴山海”,对疾控科研工作的热爱、对创新探索的激情是鼓舞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正因如此,参加工作十余年他持续创新开展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的防控实践,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湖北省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书写了时代荣光、绽放青春之花。

  寂静中探索,追根溯源,培育疾病监测领域新质生产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未知的病毒,胡兵博士迅速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和团队一起开展病原体快速鉴定、全基因组测序、菌毒株分离培养等工作,争分夺秒为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病毒序列关键信息。

  随着疫情的持续,他又转战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战场,该工作为指导疫情防控,制定相关疫情防控策略,疫苗的改进、接种策略的持续优化发挥了关键的实验室技术支撑作用。由于新冠病毒活病毒相关研究需要在P3实验室内开展,防护装备厚重且消毒程序繁琐,他每次都是一头扎进P3实验室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任汗水浸透衣服,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出实验室已是精疲力尽。这样的工作他坚持了三年,但他毫无怨言,总是说“我们努力多做一点,就能早点终结疫情”。

  2021年,为满足新冠消毒产品企业的市场需求,作为中心病毒学领域主要研究者,胡兵博士探索性地建立了消毒产品对新冠病毒灭活效果的实验室评价平台,完成了国内第一份Omicron病毒株灭活评价报告和国内第一款新冠消毒剂的备案检测,并将此项专业技术做到全国领先,为单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于无声处听惊雷,建设全覆盖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网络

  2019年以来,针对我省大别山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快速发展这一现象,他持续性开展该病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经常在夏天冒着40℃的高温酷暑,不怕苦、不怕脏深入到疫区农户牛圈、羊圈和山林中采集致病“元凶”样本带回实验室开展研究,终于明确了我省新布尼亚病毒(SFTSV)的基因多样性特征,揭示了我省大别山地区在SFTSV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中的地位。此外,他不顾艰险长期深入我省咸宁、十堰、恩施等地野外山林、田地等野外环境中,收集啮齿类动物样本进行鉴定,冒着在野外工作随时可能会遭遇蚂蟥、毒蛇和马蜂出没以及中暑等各种危险时他毫不退缩。基于研究新发现的多个病原评估新发病毒溢出感染人的风险,为我省新发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我省疾控系统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平台,“打造更多生物安全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22年他主持了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组新冠S蛋白三聚体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完成重组新冠S蛋白三聚体疫苗临床前的所有研究任务,并克服重重困难和研发企业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对大部分新冠变异株的交叉保护性。项目临床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期刊《NPJ VACCINES》上,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

  此外,他还利用中心BSL-3实验室平台探索性地建立了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平台,开展了数款国产主流的新冠抗病毒药物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药效学研究和耐药性评价,为新冠病人的临床治疗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他和团队充分利用全省各类传染病监测网络实验室资源,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三大技术平台,助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累计帮助企业成功上市传染病体外诊断产品40余个,协同推进传染病早期检测预警,构筑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网络。

  他总是说,我们的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走向临床应用,这些工作无疑是对“产学研用”的最好诠释。

  心怀天下,回报家国,提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方案

  2014年西非爆发了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当地过万人感染,应西非三国政府的请求,国家卫健委面向全国疾控系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非开展埃博拉病毒应急检测和科研任务,胡兵同志家里还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宝宝,但他仍第一个向单位提交了报名申请。他时常和我们说:“我们从事传染病防控的科技人员就是要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病毒是怎么来的,怎么传播的,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它”。

  在塞拉利昂工作的200多个日夜里,他克服当地气候条件差、生活物资匮乏和人生地不熟等各种困难,和同行们开展对塞拉利昂工作人员的公共卫生师资培训,普及疫情防控知识。针对中国援建塞拉利昂的BSL-3实验室,他手把手培训他们如何开展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病毒检测与防护,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此外,他还积极为非洲医护人员讲授中国防控“非典”、血吸虫、疟疾等传染病经验,为全球生物安全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15年8月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到访西非三国,胡兵受到王毅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在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王毅高度赞扬我国公共卫生援非行为。公共卫生架起了连接着不同国家之间友谊的桥梁,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肯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科研工作是在黑暗中探寻隐藏的答案,是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道路。预防人群感染、挽救病人生命、改变疾病临床现状,这就是疾控科技工作者最大价值所在。祝愿他能够在疾控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攀高峰,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省直机关团工委、省疾控局机关党委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