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宣传之窗

黄金航道上的“指挥家”—记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优秀女共产党员罗静

发布日期:2017-03-13 点击次数:
  长江,凿塑了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造就了一代风流人物。
  当年,建设者们削平了18座山头,硬是在坝区左岸建起了三峡船闸。来往船舶过闸,要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无愧于 “天下第一闸”。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航指挥中心,作为“天下第一闸”的神经中枢,正全天候为三峡船闸的安全准确运行保驾护航。罗静,她作为一名计划编制员、优秀共产党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苦练功   成为集控运行操作能手

   罗静是在而立之年接老父亲的班,有幸成为一名“船闸人”。

  她慢慢发现,船舶过坝调度是一项综合考虑水位、流量、气象、船舶尺度、装载、功率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一艘船舶航行、停泊待调度指令、进闸、出闸再航行,看似简单,但装多少、装什么、何时进,和哪些船一起进,怎样进得公平、安全、高效,都无不时时考验着通航管理人的智慧。

  初和通航调度工作打交道,这让罗静的惶恐与紧张如影随形,她不断暗暗告诫自己:“我要多学多做,免得丢了这份好工作!”

  第二年,罗静被调到临时船闸调度室。那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让过闸船舶出现大量积压,原地待闸一等就是十几天,船员经常在高频里面漫骂。

  “他们骂天、骂地,骂临时船闸,也骂集控室工作人员。骂声响彻一片,感觉永无止歇。”上班的时候,听着不绝于耳的辱骂,罗静控制不住哭了出来。

  但是,罗静每每想到这些船员在这荒郊野外,天天对着茫茫江水,过闸无望,生活枯燥,恨不得帮他们插上翅膀越过大坝。

  从此,罗静刻苦钻研船舶排挡知识,主动联系船舶航行动态,提前做出排挡安排。渐渐地,罗静熟练掌握了排挡技能,经她手的闸次任务,总能百分百完成,从没有闸次延误的情况。

  20024月,三峡船闸即将建成,需招考50名新员工。出于对永久船闸的向往,罗静报了名。

  为了备考,她把自己关在单位的毛坯房宿舍,没日没夜地复习了一个多星期,近200页的复习材料被她翻得卷了角,里头的题目也背得滚瓜烂熟。

  考试的那天终于来了。罗静走进考场时,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小腿肌肉因为过于紧张而止不住地颤抖,熟悉的题目却如何也记不起该如何动笔。

  66分,第55名……本以为就这样与机会失之交臂。

  让罗静没想到的是,她赶上了扩招,幸运地迈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可是,罗静心里并不好受, 她暗暗告诫自己,虽然自己考试比不上别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理由落后!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性能,罗静顶着烈日一趟趟地往返在办公室和船闸,记录无水调试、有水调试的各种数据,分析整理,找出规律。她带着干粮,一遍遍重温操作步骤,在模拟屏上一次次地演练,熟悉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输水程序及补水厚度,模拟着各种故障现象、处理程序及对策。   20035月,三峡船闸正式接管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罗静凭着娴熟的技能本领,一举成为集控运行操作的佼佼者。

  

  敢创新 探索出“罗静排档法”

  举世无双的三峡船闸,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总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工艺最繁琐的通航建筑物,在政治敏感度、安全风险度、社会关注度、民生关联度极高的三峡通航河段,船舶过坝调度难度也是前所未有。

  一段时间,由于设备和人员都处于磨合期,时有故障发生,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罗静心急如焚。

  那夜,一艘长198米,宽32米,带着4只拖船的大型货船要过闸。按照以往“大船先走,小船后走”的经验,罗静让大客船先进入闸室。

  这大客船小心翼翼,开得分外缓慢,一同过闸的两艘小船不得不慢吞吞地跟在后面。

  下一闸等过闸的船员等得直冒火,不停通过高频和电话催促,骂声不断。“我恨不得下去推着船走!”罗静急得坐立不安,却也无计可施。这一闸整整过了近6个小时。

  这件事深深刺激着罗静,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调度船舶的最佳办法。

  自此,每逢罗静当班,她必定要记下经手过闸的所有船只的型号、长宽高、吃水深度等信息,以及闸门开合、进水放水等过闸流程所需要的精确时间。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总结,400余天的工夫,她记满了整整716开大小的厚笔记本。

  2004年,时任三峡船闸管理处处长的齐俊麟发现,有一名管调度的员工当班时,船只过得又快又多,别人8小时的班只能过两三闸船,她却能过四五闸。员工们都喜欢和她合作,连船方也对她赞不绝口。

  这名员工就是罗静。这得益干她摸索出 “预排档,预通知,精排档”的方法。

  200410月,三峡局将这种排档法在三峡和葛洲坝两大船闸加以推广,交通运输部正式命名为“罗静排档法”。很快,三峡船闸日运行闸次数已从最初的17个闸次提高到32个,每年可多过876闸次,节约直接成本4000万元,消除了船舶待闸时间过长的社会压力。

  2007年,罗静从三峡船闸调入通航指挥中心,成为一名计划编制员,纵览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全局排班调度。

  恰逢全新的调度系统上线试运行。年近40岁的罗静对计算机接触甚少,却一进岗就被要求熟练运用由雷达、电子江图、GPS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的通航调度指挥、安全监视等系统。她的压力接踵而来:“我常常做梦,梦见闸室里面没有水,船却进来了,一阵惊醒。”

  她一笔一划记,一点一滴学,务必要把每一个细节都钻懂、吃透,甚至把工作中这股较真的劲头带到了生活里。

  一提起女儿,罗静既是甜蜜的,也是内疚的。“有一次下了夜班,一早抱着女儿去打点滴,因为太累和她一起睡着了,一醒来发现药水输完,孩子的血回流了一大管。”罗静心疼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多年来,繁忙的工作让她很少陪伴女儿,却意外培养了女儿的独立能力,这让她收获了一丝欣慰。

  凭着一股韧劲,罗静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还开始了新的尝试,她和同事们创新“链式调度、滚动发航”全新交通组织模式,创造性地实施交通组织安全“源头控制”,使船闸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三峡南北线船闸最多时达到34个闸次。不仅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也创造了长江上最好的安全通航形势。

  服务优 船主们喜爱的“罗婆婆”

  “指挥中心,我们船过闸申报成功了吗?”

  指挥中心作为安检部门、运行单位、船舶联系的纽带,承担了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罗静深知,她的服务态度代表着三峡局的形象。为了让来自于五湖四海的船方听懂、理解并按照要求执行排船命令,罗静向自己的女儿学习普通话。她对镜练习,请字当头,说话和气,有问必答,耐心热情,百问不烦。她还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进步,从原来大声的喊话变成用轻柔的普通话耐心与船方交流,尽心尽力做好服务。

  2008年奥运会期间,船舶安检几率提高到“逢五抽一”。一艘船连续三次被抽,船方将怒气全撒到罗静身上。一下午,船方反反复复打来几十个电话。

  三峡通航指挥中心运维办科长杨利看不下去了:“我来跟他们说,你别管了!”

  可罗静仍然不恼,一遍又一遍地跟对方解释,终于让船方冷静了下来,接受了安检。

  声声汽笛中,罗静感受到了船方从抱怨声到感谢声的万千变化。

  “罗姐,你平时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就让我请你吃个饭吧!”陈利是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主任,与罗静打了十几年交道,他和他的船员们都十分信任罗静。

  可是,罗静从来不给他这个机会。

  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成为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水上高速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罗静也因此她先后获得“全国建功立业标兵暨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2014年获中华技能大奖,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罗静工作室”、“罗静大师工作室”先后挂牌成立。罗静将技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她的多个“徒弟”成为工作室和所在单位的骨干,成长为全国船闸技术比武的冠军,为通航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中坚力量,更让劳模精神、党员的责任意识薪火相传。        作者:胡振刚 王颖  张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