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宣传之窗

初心的力量——新华社湖北分社团委副书记、新媒体报道部副主任 梁建强

发布日期:2019-07-31 点击次数:
  我想分享三个小故事,讲述初心的力量。
  第一个故事,一栋房子推动的改变。
  下乡调研时,我遇到一栋贫困户的房子。房子的外立面被相关部门粉刷,显得干净、整洁。但屋内的墙壁,并未进行任何处理,土坯裸露,裂痕清晰可见。
  除了内外有别,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家临近外部道路的猪圈,也被粉刷、修葺一新,但在屋后的厨房,由于不容易被外人所看见,成了被“危房改造”时遗忘的角落。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存在,好政策得不到好的落实,群众的获得感就无从保障。
  围绕类似问题,我和同事们持续追踪、推出报道。全国范围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由此开端。
  每一条稿件背后,都有着太多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近几年,我每年出差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最多的一年,有271天,参与了社里的10个调研。
  有人问,总这样四处奔走,值得么?我觉得,值。因为,选择了新闻行业,就是选择了“在路上”。
  作为一名记者,只有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新闻报道才能有更高质量;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更好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进的征程才能更有力量。
  如果个人的忙碌,能够对这个社会产生价值,那么,一切辛勤与劳碌无疑都是值得的。
  什么是初心?我想,并不是大而化之的口号,而是立足岗位、兢兢业业,用努力与坚持,力争在平凡中写就不凡。
  第二个故事,一名老兵带来触动。这名老兵,叫张富清。
  分社成立了由社长唐卫彬带队的最高规格报道团队,推出了系列报道。这一报道,也是新华社湖北分社采编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老英雄有着深沉的基层情怀,我也曾做出前往基层的选择。
  那是刚入职时,得知支社有岗位,我主动提出申请,前往基层工作。回望在基层一线的那些日子,各类突发事件现场从未缺席,熬夜写稿成为常态,节假日无休也总是不变的选择……带着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满心赤诚,忙碌,而又充实。
  我想,向老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把“根”深深扎在基层的情怀。于无我之境,方能写就“大我”人生。
  第三个故事,一份登记表见证的“初心”。每一位新华社记者入职时,都会填一份登记表。表上有一项——“参加革命时间”。
  把工作称作“革命”,是新华社作为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新闻媒体一份特殊的历史传承。
  选择了“革命事业”,往往就选择了向险而行。
  长江大洪水袭来,我和同事是暴雨中面向分洪区的“逆行者”;梁子湖破垸分洪现场,我和同事在一线一宿未眠,39。5℃高烧不退,但已浑然不觉;长江沿线突发管涌,我和同事连夜奔赴,采写的报道受到关注……
  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各类突发事件冲在一线,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采写新闻,究竟为了什么?我想,答案是先辈们用鲜血写就的“新华精神”——“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