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宣传之窗

抗疫先锋:人物通讯

发布日期:2020-02-08 点击次数:

  编者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长江航运线上有这样一群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走在最前线,为了人民的健康义无反顾,成为最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挺身而出、扎实工作、执着坚守,以担当与实干诠释着初心使命,以拼搏与奉献扛起了一面“抗疫先锋”大旗。

 

许绿叶:我不能离开 更不能倒下

通讯员: 樊雪菲 廖琨 江婷 金静

  疫情就像漫卷人间的沙尘暴,来势汹汹。而医生,就像在沙尘暴中顽强生长的绿叶,托起病人生的希望。

  “我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年近六旬的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正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老骥亦能战千里

  1月30日,早上7点。

  许绿叶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内。穿戴好防护服,拿上查房记录本,准备去检查病人的治疗状况。

  为集中全力对抗这次疫情,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已经扩展到整整4层楼,每层楼可容纳40余位病人,全部住满则容纳了接近两百名病人。查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别说还要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但许主任仍然跑上跑下,亲自听诊。“常常一趟走下来,衣服已经湿透了。”

  查完房后,她会立刻组织专家组成员针对重症病人讨论方案,排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因为,她没时间喝水,也想不起喝水,病人等不起啊!

  下午1点10分,许绿叶终于吃上了今天第一口热饭。简单扒了几口,她又带队开始仔细阅肺部X光片和CT片。高峰时,70、80张片子摆满了办公桌,这些X光片记录着病情的变化,每一张片子对病人都至关重要。

  随着疫情进入发病高峰期,每天来看病的发热病人络绎不绝。由于病房条件有限,加之各类防护装备紧缺,工作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在这里,防护服一穿一脱就用去了10-20分钟,实在是舍不得上厕所,她和许多发热门诊的医生一样,数小时不吃不喝,人人穿上了纸尿裤。

  好不容易到了半夜,病人们休息了,入院的人变少了,医生才有机会喘口气、稍作休息。但有好几次,凌晨一、两点到家的许绿叶头还没碰到枕头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了:“病人危重,急需救助!”她又立刻赶回医院。

  “24小时开机,24小时待命,好像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这成了许主任的工作常态。

技术精湛妙回春

  1月9日,医院突然来了一位71岁高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陈某,许绿叶立刻安排给老人拍片检查。看到片子的那一刻,在场的医生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阅片灯下,患者肺部整个都是感染形成的白色。情况紧急,必须马上上呼吸机。

  “我还能不能出去?我还能不能活?”陈某拉着许绿叶的手,泛着泪光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许绿叶坚定地回答道:“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

  这句话不仅抚慰了病人,也稳住了军心。

  然而,谈何容易。目前仍未研发出针对新冠病肺炎的特效药,救治过程只能依靠患者的自愈能力,而对于自愈能力不足的高龄老人来说,还伴随着引发并发症危及生命的可能。

  刚入院的前几日,陈某的状态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高烧期。“再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许绿叶亲自给患者检查、开药,每天对其进行多次监测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陈某的状态逐渐好转。

  1月24日,大年三十,陈某终于出院了。他和许主任以及她的同事们在大门前合影留念,留下了重生后感恩的泪水。

  这世上没有比生命更无价东西了,那一刻,许绿叶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了回报。转身擦干眼泪,她又继续投身到新的诊治中。

坚守初心使命担

  翻开许主任的工作笔记,就像在拜读近30年重大疫情回忆录、诊治录。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非典,从禽流感到MERS病毒,略微潦草字迹篆刻在发黄的本子上,就像一个个无声的军功章。

  “现在有很多人说我们是天使,我觉得我们不是天使,更像是一名战士。”面对凶险的疫情,许绿叶坚定而从容:"时常会面对困难,但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行医多年,战天斗地,为家国奉献了青春热血,对家庭却少了照顾。许绿叶告诉记者,假如不是这场疫情,她原本打算带着80多岁高龄的父母去南方度假,过上一个温暖的新年。

  但最终,抗疫通知中断了她早已准备好的假期。

  “我的父母很支持我的工作,只是特别担心我的身体。”提起父母,许绿叶欣慰的神情中藏不住愧疚,“能支持女儿上前线,他们很伟大!”她哽咽地说完,眼圈就红了。

  此时此刻,许绿叶和所有白衣战士一样,"只希望武汉的疫情快点过去,力所能及多救几个人……”

  她说,在病魔面前,她甘愿做一枝绿叶,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

  因为,这枝绿叶,正在为等待春天的人们战胜黑暗,播撒希望,绽放苍翠。

 

孙莉:“生死赛跑中,连害怕的时间都没了”

通讯员:樊雪菲 廖琨 江婷 金静

  新病区组建之初,摆在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眼前的挑战一个接一个:人手紧缺,设备不足,疫情未知……

  “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说,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现在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1月30日,几度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陈燕(化名)出院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难得的晴好天气,照进了在场所有医务人员的心。回想期间的艰难,孙莉感叹:“着实不容易。”

  孙莉告诉记者,起初陈燕在发热门诊看完病后,回家自我隔离。后来病情加重,住进了隔离病区。胸闷、气喘、高烧……身体的种种不适让这个平时乐观积极的女孩一度情绪低落,“孙医生,我为什么突然这样了?我是不是过不了关了?”

  “我有信心,你更要有信心!”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随时监测体温,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她跨过年关,也渡了难关。

  “病人顺利出院,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孙莉指着合影说。

“原来新年来了”

  大年三十的隔离病区,亮如白昼,医生、护士脚步匆匆,仪器滴滴作响,作为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孙莉在这里坚守,已经1个多月了。

  她负责的病区比较特殊,是全院医生护士感染组,目前这里除了接受从发热门诊收治的疑似病人,还有4名确诊感染的医护以及13位疑似感染医务人员。

  疫情当前,由于防护物资的大量消耗,甚至缺乏,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些出现了咳嗽、乏力等不适,陆续倒下,同时发热病人急速增加,让原本设置的三个病区不堪重负,1月22日,医院隔离病区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承担起这份重任,他们来到内科楼四层,开设了又一个新的肺炎病区。

  一大早,交班汇总、分组查房、观察呼吸、监护心电……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属无法近身照护。忙完这些,孙莉与护士们一道,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准备生活用品、送餐到病房、帮着打开水、服药到口,一刻都没停歇。

  下午一点多,忙碌了一上午的孙莉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端着反复热了几次的盒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上午送来的一位70岁重症病人血氧突然降低,情况紧急。她放下筷子,戴上口罩就冲了出去。

  急救、用药、上呼吸机,老人紧紧拉住孙莉的手,“医生,我是不是不行了?我是不是要立遗嘱了?”孙莉用力地回握住她的手说,“别灰心!您放心,有我们在!”有力的双手和简短的话语,老人的情绪被安抚平静。

  等到老人的呼吸平稳了,孙莉才放心地回到休息室。脱下汗津津的隔离衣,摘下口罩时才发现,脸上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血印,桌上的盒饭,又凉了。

  晚上九点多,孙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孩早已送到爷爷奶奶家,丈夫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医院时,两人忙得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回家后,又处于相对隔离状态,说不上一句话。

  孙莉笑着告诉记者,“直到看到家里桌上来不及贴的对联,才想起来,原来新年来了。”

“希望疫情过后,每个人都是安全的”

  新病区组建之初,摆在孙莉眼前的挑战一个接一个。人手紧缺,设备不足,疫情未知……“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坦言,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压力很大,生理上很困,但是躺下去睡不着。脑子里考虑的事情太多,人员调配、年轻护士们的安全防护、病人的求救……”孙莉告诉记者,“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一天,孙莉刚刚结束听诊。出门看到所在病区的一个年轻护士脱了隔离衣,正站在那里瑟瑟发抖。“病区里开着暖气,怎么会冷?”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忙了一天的护士秋衣早已湿透,而穿着的隔离衣密不透风,秋衣一直干不了。直到脱下隔离衣,她才突然意识到湿透的后背早已冰冷。“丫头们,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叮嘱。 孙莉转过身,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从那以后,她默默准备了一些汗巾,随时分发给病区的护士们。孙莉告诉记者,在她的病区内,这样坚毅且积极的90后护士比比皆是,她们有的退掉机票赶回来支援,有的放下家中的亲人主动请缨,“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疫情过后,每个人都是安全的。”

  身前是危害人间的病毒,身旁是深受折磨的病人,身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我的父母也是医务工作者,虽然担心,但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经常发短信鼓励我们,让我们放心。小孩的班主任也经常关心我们,我朋友圈里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在孙莉看来,外界的支持鼓励和纷纷伸出的援手也成为她的一抹阳光。

 

肖鸣:“请让我去支援前线!”

通讯员: 樊雪菲 廖琨 江婷 金静

  “请让我去支援前线!”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肖鸣再次站了出来。逆向集结,步履匆匆,只为带来一个个走向胜利的希望——

无数个昼夜的坚守

  阴霾锁江,疫情压城。肖鸣已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地”上连续奋战了无数个昼夜。

  新年以来,疫情愈发严重了,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被紧急征用了一部分成为隔离病房。作为资深的老年病医生,肖鸣原本不用参与到这场“战役”,但她清楚,老年人一旦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会更加危险。

  “老年病患需要懂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参与救治。”肖鸣告诉记者。

  “你去吧,但是要注意安全。”征得家人同意后,第二天早上7点,医院开放隔离病房前,她向院长郑重提交了请战书。

  床位紧缺,病人却一波接一波涌进来。头几天,常常盒饭还没揭开就已经凉透了,双腿肿到下班后必须在办公室坐1个小时才能迈得动,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没有喝水,被迫在睡前挤出时间喝掉一杯人体必需饮的水量。我必须保证自己不倒下,才能救更多的人。”肖鸣说。

  因为住进他们病区的大多都是危重症,无力感每天都在撕扯肖鸣和同事们。“作为医生,我发自内心希望救更多的人,但作为科室主任,我深深明白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已经远超负荷。”肖鸣动容地说。

  病区刚建立之初,肖鸣每晚都会失眠。人员紧缺,如何确保病人随时得到救治?时间紧迫,医务人员的安全如何保障?设备紧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湿化治疗仪该去哪里借?“思虑太多,经常半夜突然就惊醒了,总想着还有病人需要救治。”肖鸣说。

“我已做好随时被隔离的准备”

  设立在老年病科的肺炎隔离病房,是全院老年肺炎患者的集中诊治区,患者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患者已99岁高龄,是疾病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病房之一。

  肾功能衰竭怎么办?心功能衰竭怎么办?高血压患者如何用药?作为老年病专家,肖主任不是正在会诊,就是走在去会诊的路上,甚至连晚上回到家都在与同事电话讨论治疗方案。

  “病区里所有病人的听诊,都是肖主任来操作。”一位年轻护士告诉记者。一次又一次把耳朵和脖子都暴露在凶险的病毒中,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更是对同事们的保护。“肖主任将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同事感叹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肖鸣坚定地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被隔离的准备。”

  在肖鸣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他们病区已经有3名患者治愈出院,留院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状况正在向好。

接到通知,果断退掉船票

  假如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肖鸣现在原本应该与姐姐、哥哥三家人带着老父亲一起在北海涠洲岛度过新年。接到通知后,她果断退订了自己的船票,家人们只得相约下次旅行。

  “还损失了大几百块钱,就当为国家做贡献了。”肖鸣幽默道。

  当被记者问到,已经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出去时,肖医生停顿了许久,无奈地笑着说:“我实在记不清有多久没有休过假了。”肖鸣坦言,当了医生后,就没有休年假这个概念。作为科室负责人,她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经常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同事顶班,这一顶就顶走了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肖鸣告诉记者,由于近期经常与病毒接触,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潜在感染,哥哥又出现发热症状,这个新年,她9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是一个人在家过的。

  “父亲是一名老医生,很支持我的工作,只是担心我的安全。为了不影响我,经常托姐姐来询问我的健康状况,但我不能去看望他……”谈及家人,这名随时做好被隔离准备的医生却几度哽咽。

  亏欠有待弥补,奉献却从未停歇。采访最后,肖鸣特意要求记者提醒群众不聚集、多洗手、戴口罩、强营养、多喝水、重保暖。“只要做到这些,这个病其实没那么可怕。”

 

余波:有一种割舍,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聚

通讯员:廖琨 江婷 金静

  大年三十,15点34分,长江航运总医院呼吸科病房。

  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停止了呼吸,一位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医生匆匆赶来,在病床前失声痛哭。

  “爸,我来晚了!”

  “他是余医生爱人的父亲。”一位护士哽咽道。她说的余医生,是长江航运总医院医疗协调组组长余波。

  怎能不遗憾?整整7天,将近80个小时同在一个医院,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她和老人真正见面的次数,仅仅四次。

  第一次见面,公公因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爸,咱要住院了。但是别担心,病情不严重,我会经常去看你的。”看着公公惊恐的眼神,余波强装镇定,连日来,她面对了太多肆虐的疫情对病人和家属带来的恐惧。只是这次,她要并肩作战的是自己的亲人。

  刚刚把老人送进隔离病房门口,余波手中的电话又响了。“去吧去吧,我知道你很忙。再忙也记得吃饭啊!”公公摆摆手,转身就跟随护士进去了。余波看着老人的背影,心就像被抽空似的,很不是滋味儿。

  第二次见面,余波正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作为长江航运总医院医疗协调组组长,大到病区建设、组织专家会诊、人员协调、医疗用品调配,小到发热就诊咨询、答疑解惑,余波要处理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头天晚上惦念着病区几个重症患者,一大早余波就马不停蹄地跟随专家组到病区现场听诊。走进公公病房,还没来不及跟老人交谈,旁边急促的喘气声让她停下了脚步。临走时,余医生在护目镜下笑着跟老人挥了挥手,看到老人没有回应,余医生笑着摇摇头,“穿戴这么严实,估计认不出我了,下次走到他面前,近一点就认出了。”想着想着,不经意又转身又走向下一个急需帮助的重症患者去了。

  第三次见面,余波同样是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1月22日,长江航运总医院组建新的隔离病区。病人蜂拥而至,新腾出来的48个床位转眼就被占满了。“余医生,有几个病人一直处于高烧,情况危急!”

  经过老人病房门口,她匆匆举起手来打招呼:“爸,我是小余。”老人没有听见,余医生摇摇头,转身默默下定决心,“老人家耳朵听力不好,下次再叫大声点。”

  然而,第四次见面,没想到竟是永别。

  1月24日,大年三十。

  接到公公病危电话的时候,余波正在发热门诊协调增援医生。“有些同事倒下了,但病人我们还得要继续救!”一边辗转协调医院各个科室,一边努力安抚发热病人焦虑的情绪,连日来余波一直全力做着这些难事。

  “你来呼吸内科一下,爸不行了!”电话那头,丈夫的声音极度克制。

  短短10分钟路程,她心里冒出了无数个“怎么可能!?”老人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从来没有列入会诊名单里,病症竟然如此凶险!

  “我原本可以送饭进去的,但我又走到了其它病房,是我不孝啊!”余波几度哽咽。她自责老人离去前身旁没有一个亲人,就连他这个本可守候在老人身边的亲人也去忙了,老人就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走了,没能留下一句话。

  自古忠孝难两全,一边是国,一边是家。送别老人时,余医生带着无比的亏欠泪如雨下。她用手轻轻地梳理着他那稀疏的白发,隔着厚厚的防护服,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呼喊:“爸,我是小余;爸,真的对不起啊!”

  那一晚,余波彻夜未眠。她梦见了爸,爸说知道她是在行善积德,不怪她。

  大年初一,早上7点半。放下悲痛,余波又准时坐在了办公桌前,她的战“疫”继续打响:新腾出来的隔离病区人手不足;各个科室发热病人需要一一排查;接连倒下的医务人员需要相互补位,缺少的防护用品需要尽快调配……

  此时此刻,她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因为,她明白,眼下她和白衣战友们所做的一切,与亲人的割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久别重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