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大柴湖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工作方案
根据省委领导关于建立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的指示精神,现制定荆门大柴湖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方案如下:
一、教育资源
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是省级战略实施地,全省最年轻的经济开发区。1966年-1968年,为支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库区上游4.9万河南淅川人民背井离乡,“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迁居至钟祥城南汉江左岸围垦区。移民在这片当时人迹罕至的芦苇荡、沼泽地上劈荆斩棘、白手起家,为建设美好新家园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大柴湖由周恩来总理命名,李先念主席选址,1987年撤区建镇。
大柴湖因贡献大备受关怀,因贫穷深备受关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践行群众路线,特别是主要领导亲自带头践行群众路线,为全省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半个世纪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在历任省委书记俞正声、蒋祝平、罗清泉、李鸿忠等领导的亲切关注下,在省直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大柴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新城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园区建设初见雏形、光电产业横空出世、“中国花城”呼之欲出,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省委以及各厅局践行群众路线的结果。
作为省委群众路线教育联系点,在柴湖,省直机关可以寻找到过去奋斗的足迹,每一个省直单位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贡献和作品,未来也将见证大柴湖今后的发展,作为教育基地意义重大。
二、教育主题
大柴湖基地的教育主题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要开展四个系列的教育活动:
1.柴湖移民弘扬舍家为国、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历程展示。半个世纪来,柴湖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一片芦苇荡上建起了美丽家园。这种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将会感染、引领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各级、各部门践行宗旨、服务群众,关心支持柴湖发展的历程展示。柴湖移民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各级党委政府并没有忘记柴湖移民,他们持续关怀、接力帮扶,正在践行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教育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践行群众路线。
3.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省级战略实施的成果展示。省委将柴湖振兴发展提升为省级战略,采取“各炒一盘菜、公办一桌席”的创新举措,按照“优先优厚、照单全收”的帮扶原则,移民新城、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正在稳步推进,柴湖正在按照省委的要求,稳步向民生改善先行区、移民发展改革示范区迈进。让党员干部亲身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市各部门对柴湖的帮扶成效,从感动到行动,激发责任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4.柴湖群众感恩自强、团结奋进的成果展示。通过柴湖群众建设家庭农场、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展示柴湖“旧貌换新颜”,并通过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现场体验,亲身感受大柴湖的变化。
三、教育方式
1.观看专题片。观看《践行群众路线在柴湖》专题宣传片。
2.参观图片展。参观柴湖移民半个世纪艰苦奋斗的图片展。
3.现场体验。参观开放开发、融合发展的现场。到“中国花城”或果蔬基地亲身体验种花、种菜等劳动。
4.座谈互动。与移民创业成功代表、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支部书记等进行现场互动。到移民家中开展入户座谈,听老移民讲诉搬迁的故事。
5.开展各厅局对口支持柴湖作品(项目)的调研展示,寻找本单位帮扶移民的瞬间;开展“关注地方病、关心鳏寡孤独”献爱心、为移民群众上一堂生产技能培训课等活动。
6.查阅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关心支持柴湖,以及柴湖发展历程的整套资料。
四、管理使用
基地位于柴湖镇区以北,武荆高速连接线沿线。基地现场参观点主要有:生态新城、移民博物馆、工业园区、“中国花城”、四新“四网千棚”花果蔬示范基地、移民老民居等。
基地能同时承担500人教育学习,由区工委党校负责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