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是山水大市和资源富市。近年来,十堰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必须落实好的“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新时代党建引领服务保障作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全市上下形成“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的责任落实合力、要素支撑合力、共建共治合力。
一、心系“国之大者”,构建“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责任体系
(一)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组(党委)重要日程安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党建考核重要内容。各级机关党组织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禁渔令”,坚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探索空气质量、水质等环保指标分区域考核办法,促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大抓环保、真抓环保,严格履行“守井人”职责。
(二)构建多措并举推动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推动党建、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让每项工作都有党旗的牵引、组织的引领和党员奋斗的身影。发挥机关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与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打造“近零碳机关”,整合部门行业项目、政策、资金等,推动区域协同,开展重点研究和突破,共绘“一张蓝图”,切实推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三)构建持之以恒开展清廉机关建设的廉洁体系。2023年是清廉机关建设继续深化和推进之年,市委直属机关工委联合各责任单位通过“五个带头”抓谋划、抓载体、抓典型、抓宣传、抓督导,将清廉机关建设融入“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融入模范机关创建,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常态化纪律建设,市直机关政治生态不断净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机关作风不断改进、干部队伍清廉有为,在服务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二、聚焦关键重点,筑牢“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屏障
(一)保持生态环保战略定力。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因经济下滑而放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当好忠诚“守井人”。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长江大保护指挥部职责,统筹打好各专项战役。加强神定河、泗河消劣成效巩固和浪河、竹溪河等风险断面管控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等大气污染重点领域深度治理,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排放清单编制和碳排放达峰规划方案编制实施。持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三)积极推进“两山”实践探索。围绕建成“两山”实践创新先行区目标,推进“两山”基地建设各方责任和各项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三、强化党建引领,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党建力量
(一)“共同缔造”察民情,以党建之能干党员所需的实事。为不断丰富拓展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宣传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生动性、实效性,在10个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中考察备选一批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方式多元、数字赋能、社会认同,集党性教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道德滋养、知识普及、生活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教育基地。
(二)“五亮五共”解民忧,以党建之力办群众所急的难事。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导向,推动“五亮五共”(亮身份,带头决策共谋;亮承诺,引领发展共建;亮行动,带领建设共管;亮担当,示范效果共评;亮业绩,推进成果共享)活动从关键层向骨干层、基础层覆盖。党员干部累计报到12477人,2363人在社区任职,共认领并承诺解决涉及互帮互助、供暖供水系统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停车场所升级改造等具体民生事项23766件,不断丰富服务基层的载体,聚力锻造服务群众“先锋队”。
(三)“三创三评”暖民心,以党建之为做基层所盼的好事。重点在“三项创评”上持续发力:一是“五型机关”创评。以“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拟定11条建设标准,在市直87家单位大力开展政治型、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二是“红旗党支部”创评。结合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工作,以1416个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为创建对象,每两年统一组织考评、批准、命名一批“红旗党支部”称号。三是“清廉窗口”创评。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努力实现市直各单位服务窗口工作精简优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廉洁服务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
(十堰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