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爱 眼里有光 全力铸就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
9月7日中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大厅,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向室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的6名同志终于凑齐,在处长彭旭的提议下,6人站成一排,笑着拍了几张难得的合影。
然而,这略显轻松温暖的画面仅仅持续了几分钟。刚拍完照,6人就要紧急赶赴省内不同的地方,组织协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外,他们还要做好日常的疾病防控工作。“疾控处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新冠、不明原因疾病、PM2.5、重金属土壤污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这些无一不关乎着百姓的安危。”彭旭说,24小时在线,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6名成员“各奔东西”是疾控处的常态。
与病毒比赛拼速度
疾控处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会忙到同事相聚一次都这么匆忙又奢侈?疾控处的汪小黎给出了朴实的答案。
“疾控的工作一般都很急,且涉及面广,我们必须要赶在人的流动和病毒的传播之前进行处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汪小黎说,尽管湖北对于疫情防控方面的应对机制已经非常成熟,但“与病毒抢时间”是快速处置的先决条件。
以此次恩施疫情为例。汪小黎坦言,他们的工作就跟打仗一样,时机一耽误,工作的难度就会呈几何倍增长。“人的流动是很快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几十上百人从恩施火车站离开,如果核酸结果晚了,一些携带病毒的人就会流出,去往其他城市甚至是外省,到时就需要更多人花更多精力去做这件事。”做好省级调度协调,疾控处必须抢在病毒传播前,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来控制住疫情。
“作为‘疾控人’,我们已习惯随时工作、持续高强度工作的生活。”黄陂出现疫情,疾控处副处长王棠这些天一直在武汉市疫情防控前线指挥部连轴工作,长期在一线奔波,她整个人看上去清瘦又干练,遇事反应迅速。
王棠至今记得,新冠疫情来袭,处室全员上阵,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开始,他们甚至连床都没有,连续奋战72个小时,困了只能合衣在椅子上睡一会。武汉保卫战期间,他们没休息一天,落实省委“23245”防控部署,迅速制定精准流调、隔离管控、网格排查、核酸筛查等“四项防控措施”,累计起草疫情防控重要文件30余份,指导全省累计开展10余万人次流行病学调查,累计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28万余人;制定公共场所、商超、学校等行业疫情防控指南20余份,为逐步汇聚疫情防控“武汉经验”,夺取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筑牢坚实基础。这段经历,也将特别“能奉献、能战斗、能吃苦”的精神刻进了疾控处每个人的基因里。
潜心织防护网的人
作为疫情防控主力军,在疾控处工作,不仅要是行政管理的佼佼者,更要是疾病防控的行家,全方位整合好资源,为全省制定严格、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
“疫情防控不是靠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在随时随地应对突发情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去织牢疫情防控的防护网,不断查漏补缺,督导压实。”彭旭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是他们在疫情常态化期间的重点工作。
两年多来,潜心织牢防护网,疾控处在全省建立流调溯源省市县一体化、公安卫健疾控通管一体化运行机制,组建公安、公卫、工信参与的综合流调队伍4333支,流调队员24145人,建立排查、管控、筛查、救治一体化闭环工作模式;他们制定湖北疫情防控线上地图,将1737个核酸采样点、403个检测机构、515个发热门诊、79个定点医院、1480个新冠疫苗接种点的预约方式、服务时间、咨询电话标注在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在全省设置免费核酸检测点,全省累计核酸检测10.96亿人次,累计监测外环境样本3478万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348亿剂次。此外,他们还在全省推进医防一体、平战结合的疾控体系改革和以强化基层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动、上下协同、专兼结合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网络。
疾控处织就的防护网,不仅在守护群众身体健康,也在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阳光心理健康服务公益基金。此后,疾控处的崔睿一直在负责推进全省的疫后关爱康复项目,为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提供关爱帮扶、康复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热爱让他们眼里有光
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让疾控处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亢奋状态;构建压实防护网的细致与繁琐又让他们不得不高负荷运转,再加上涉及面广泛的疾控工作,疾控处的工作人员往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很多时候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就在去年,彭旭在省指挥部安排工作,期间突发急性冠脉综合症,豆大的汗珠直淌,当过军医的他赶紧让同事送自己去附近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刚到急诊室门口,他就晕倒了,在进行紧急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后,才重新醒过来。医生说,再晚3分钟,他也许就没命了。
由于长期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汪小黎内分泌紊乱,血糖值曾一度达到正常值的6倍,紧急就医住院治疗后才慢慢恢复。
在疾控处工作的6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愧对家人。工作的繁忙,让他们很少能顾及家庭。
武汉保卫战期间,他们持续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近4个月,郭光瑾一家祖孙三代在全国4个地方过年,最艰难的日子,只能靠视频缓解思念;王丽无暇顾及仍需陪伴的幼儿,坚守在处内负责大量公文流转处理,没有出半点差错;虽然办公地点离家里的距离只有十分钟车程,王棠却也一直没能回家,在听到2岁多的女儿在视频里说到“妈妈,你在打败病毒保护我们吗?我很想你”的时候也曾潸然泪下;崔睿的儿子眼看要上小学了,但是他一直在忙,甚至都不知道儿子去了哪个小学,哪个班级……
然而,无论是对于身体受的伤,还是对于家庭的亏歉与牵挂,疾控处的6名同志似乎都不愿意多谈。但说起他们的工作,以及因为他们的工作带来的整个社会的变化时,他们眼里却有光。
“当你看到每次输入性病例都能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当你看到家门口有了免费核酸检测,当你看到乡镇卫生院也有了心理健康就诊渠道……你就会觉得,你也是促成这些变化的一员,会很有成就感,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向前的动力。”作为处室“领头雁”的彭旭内敛、温和却坚定地说,“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也是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