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排雷兵”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童叶青
发布日期:2022-04-07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童叶青,男,汉族,湖北黄冈人,198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流行病学博士后经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曾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新疆新冠防控突出贡献个人”, 7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冠重大研究计划主持者、湖北省首届全行业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第一层次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第一层次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湖北省青年英才计划。
【奋斗事迹】
童叶青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工作,全程参与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保卫战、新疆新冠疫情阻击战,多次主动请缨参与霍乱、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流感、结核、诺如等暴发疫情处置,是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排雷兵”。
他交出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答卷”:比病毒更快
2020年初,江城大疫,作为省新冠肺炎防控一线流行病学调查负责人,童叶青是第一个深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人,他不分昼夜,辗转奔波在武汉市各大医院隔离病房,争分夺秒开展流调工作,找出一个个潜伏的传染源与密切接触者,锁住疫情蔓延的咽喉,让更多的百姓免于感染。疫情高峰,他每天要跑近十家医院隔离病房开展流行病调查,他曾连续48个小时不眠不休坚守在岗位上,累计亲自完成近1000人的流调工作,破解100余起聚集疫情真凶,指导全省完成6.8万人次流调工作,为控制疫情增长发挥核心作用;他通过调查准确判断新冠存在早期社区流行,为全国提高响应级别,及时采取隔离阻断策略控制疫情赢得黄金时间;他指导全省7天完成近十年内规模最大难度最强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摸清人群感染底数与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制定了65项防控指引,亲自开展15场视频培训,将防控技术传授到基层每一个角落,为科学有序防控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他多次与孙总理及国家专家探讨疫情防控策略,积极献言,最终无症状感染者管理等策略被国家采纳;他多次援助爱尔兰、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地并传授防控实战经验;他作为湖北省疾控系统第一个支援新疆抗击新冠疫情的代表,在湖北疫情暂歇后马不停蹄奔赴新疆乌鲁木齐重灾区一线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又先后支援了北京等多个国内暴发疫情城市;他撰写的防控策略分析赢得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的高度肯定,为国家在国际赢得了声誉;他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率先在全球完成腺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一、二期临床试验,为疫苗领跑国际并早日在我国上市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的事迹先后被央视、新华社报道。
在伟大抗疫斗争中,他与妻子并肩奋战在一线,家人感染新冠重症却无暇顾及,200 多个日夜,与病毒赛跑,用行动践行使命。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无不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秉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以不计生死的抗疫决心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向国际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他交出勇攀科研高峰的“健康答卷”:让病痛更少
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冠重大项目(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第一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专业每年5项以内)、湖北省新冠应急攻关重点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湖北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发展研究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以“IL-10用于炎症疾病特效药的筛选”为代表的四项领衔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以隔离点规范设置为代表的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标准,已广泛应用于基层传染病防控,为基层解决了传染病防治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余分,它引600余次;他还制定了全球第一份结核病服药依从性量表,项目成果已在湖北、四川、江苏、陕西、广东等省推广应用,治愈了1102 例病人,挽回了377个健康生命,攻克了农村地区结核病人就诊延误及治愈率较低的顽疾,为提升结核病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结核病人治愈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开展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支“带状疱疹疫苗”、全球第一支“EV71二倍体疫苗”、武汉自主研发的“新冠新型重组亚单位疫苗”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多年无带状疱疹疫苗、全球无EV71手足口病疫苗及省内新型新冠疫苗的空白,未来将为我国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减少罹患手足口病、带状疱疹疾病及新冠肺炎的病痛,节省卫生支出上亿元。这些傲人的科研成就为科技成果转化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医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人民群众健康铸就了坚实的防护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