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作笔 汗水为墨 谱写绿色华章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胡文杰
发布日期:2022-04-14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胡文杰,男,汉族,1989年3月生,中共党员,现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曾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湖北省林业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评第一届湖北林业科技论文奖二等奖、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奋斗事迹】
参加工作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湖北省各大山脉,开展林业调查200余次,获得大量宝贵一手资料。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员,高质量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各类项目21项,研制完成省地方标准2项。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I及中文期刊发表论文19篇,授权国家专利2项。他致力于生态建设,推广应用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实现大别山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7.2%,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65.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6.8%,推动了植被治理与恢复的技术进步。伴随着青春奋斗的足迹,他也逐步成长为生态学领域青年科技人才。
不畏艰险 将“林业精神”播撒在青山绿水中
在神农架地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勇穿无人区,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林业工作者,他足迹遍布武陵山脉、大巴山脉、秦岭山脉南段延伸区、大洪山、长江三峡山地、幕阜山脉、大别山区和平原湖区,覆盖全省12市32区县,建立林业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350余块,涵盖了全省大部分主要的森林类型,为系统掌握湖北省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提供了过硬的基础资料。
刻苦钻研 牢记新时代赋予林业工作的重大使命
他立足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员,高质量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项目、省林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21项,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1项。围绕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育、林分结构与功能和优良乡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他发表SCI/EI及中文期刊论文4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制并颁布实施《枫香造林技术规程》和《毛竹笋用林经营技术规程》等省地方标准2项,正在研制《森林环境负氧离子浓度监测技术规程》等省地方标准2项;申报国家专利4项,已获授权2项。他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科研能力,为推动湖北省林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和智慧。
持之以恒 致力于区域生态建设
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勇当林业科技成果发展应勇尖兵。多年以来,他与团队通力合作,针对大别山地区森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等现状,坚持不懈地多次前往大别山区,结合各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适合该地区森林质量提升的“用材林+农作物”、“用材林+中药材”、“经济林+植物篱”等3类14个高效复合模式,并集成推广针叶林阔叶化改造、低质低效林结构调控、水保型经济林营建等实用技术,推动了林业行业植被治理与恢复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大别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改善大别山区生态环境和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真情服务林农 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他作为林业科技服务队伍中的一员,长期服务于林业生产一线,成为林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的牵线人。他先后赴十堰市、荆门市、荆州市、咸宁市等地开展造林技术指导等工作,积极投身“绿满荆州行动”和“精准灭荒工程”,弥补了地方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不足。他作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针对竹林碳汇储量基础数据空白的问题,赴通山县开展竹林标准样地调查,并参与开展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技术服务,培训技术人员50人次。同时,他长期为受援地长阳县开展科技服务,开展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工作。结合地方需求和项目实施,他围绕森林生态建设、农林复合经营、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创新利用、竹林高效培育经营、造林实用技术等方面,以现场指导、会议培训、线上指导等方式为基层科技人员和林农提供技术服务16次,编制实用技术手册3册,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培养了基层林业科技人才,极大的推动了地方林业产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