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质品牌 勇攀科研高峰
——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宋洲
发布日期:2022-06-21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宋洲,男,汉族,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及油气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兼技术负责人。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荆楚工匠、湖北省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宋洲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奋斗事迹】
他是自然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武汉市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入库专家,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宋洲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湖北省地质局首席专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财政资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专项等17项,发表研究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参与研制4个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完成中心有机检测能力建设,累计获得检测参数1746个;先后承担并高效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湖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等项目样品分析测试任务,累计创造产值3000多万元。
勇挑重担、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面临着地勘任务整体萎缩、“断崖式”下滑,中心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将市场从原有的岩矿分析拓展到环保检测领域。此时,摆在转型道路上的首要任务便是检测资质的获取,尤其是有机指标,尚处于零起步阶段,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被任命为有机分析技术负责人。那一年,他在单位才“熟悉”了一个月,有机检测场所也才刚改造完毕。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他忧心如焚,如何实现有机分析“零的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也没有任何迟疑,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分析仪器验收、培训、运转、维护、分析方法的验证及作业指导书的撰写,全程负责。那段时间,人员不够,他一个人同时操作四台仪器;时间不够,他经常加班到十点,周末大都扑在实验室,通宵实验完成盲样考核工作。有机检测会用到易燃易爆气体,所以直到今天,他只要转到实验室了,总会跑去气瓶房熟练的拿起检漏液看看氢气瓶有无问题。
正是凭着这份拼搏的干劲与高度的责任心,他带领着有机检测团队先后顺利在国家认监委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扩项9次,累计获得有机检测参数1746个,为中心承接环保领域检测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不畏艰难、奋力拼搏,打造地质检测品牌
中心作为环保检测领域的一名新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优势在什么地方?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看着中心荣誉室的辉煌历史与行业专家,想起刚入职培训时老前辈叶家瑜的殷切希望,作为中心引进的第一名博士,能够带来什么呢?经过反复思索后,他将技术作为突破口,立志打造准确、快速、绿色的地质检测品牌。为此,他牵头组建了中心科研创新团队“环境多介质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关键分析方法的技术难点与大批量样品分析的应用痛点,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而且减轻了前处理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检测队伍。正是凭借过硬的技术,他带领团队先后通过了中国地调局地下水有机分析样品盲样考核、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盲样考核、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地下水监测样品测试实验室能力考核和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实验室筛选盲样考核工作,先后承担并顺利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有机样品13393件、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湖北段230组和山西段338组有机磷组分样品分析和湖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74个地块样品分析测试任务,累计创造产值3000多万元,中心2019年荣获“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样品分析十佳实验室”。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辛勤的付出,那段时间,他带领着同事5+2、白加黑,加班加点忙生产,各个环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成为生产线上忙碌的“救火队员”。晚上时,审核一摞摞的检测报告。正是得益于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心成功打开了环保检测市场,他立志打造的地质检测品牌正逐渐成为环保领域一张靓丽的名片。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科研上勇攀高峰
除了繁忙的生产任务,他结合单位转型升级发展之需,积极关注科研发展方向,发挥带头作用,为中心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资源保障与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领域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他参与研制4个国家一级“稀土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890-GBW07893),填补了国内该类型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空白。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外文资料收集的困难,他一方面依靠在校同学帮忙下载,另一方面利用下班时间及周末,往返于母校华中科技大学进行查阅。面对收集来的外文文献,他会挤出各种时间抓紧阅读:有时在早餐的间隙,有时在测试的间隙,有时在午餐的间隙,有时在晚上的书桌上,同事经常会在他办公桌上发现两摞资料:分析检测标准和文献。为了保证正常生产任务的开展,他尽量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申报书撰写与预实验研究。正是这种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经过7年的辛勤耕耘,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他担任自然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武汉市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专家,湖北省地质局水土污染检测首席专家,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宋洲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财政资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专项等17项,发表研究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
如今的他,还依然坚守在有机检测的生产一线,也依然初心不改潜心科研。尽管科室人员发生变动,每当面对一副副新面孔,他依然耐心培养,有问必答,倾囊相授,为中心乃至全局有机检测培养了后备技术人才,同时也将地质行业李四光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