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省委

三大基地落子湖北,武汉基地“闪电”投产——锂电新势力“楚能”悄然崛起

发布日期:2023-02-28 点击次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娜 严运涛
  一股锂电“新势力”,横空出世。
  不到两年时间,交出首个储能电站、首款“浸默”式电池的亮眼成绩单。
  头部车企来了,知名港口集团来了,甚至手握“国之重器”的大型央企,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
  它叫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
  如今,楚能武汉江夏基地已经量产。
  在孝感,楚能规划用地3500亩,4000多人同时施工,锚定今年6月投产。
  在宜昌,总投资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项目,立下今年内投产的目标。
  “半路出家”杀入竞争激烈的锂电赛道,楚能,何以强势崛起?
  中部最大车商布局
  锂电圈杀出一匹黑马
  2021年8月,湖北民企恒信汽车集团宣布,进军新能源领域,竞逐锂电赛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恒信是谁?
  在锂电赛道,恒信是新兵,鲜为人知。在汽车销售领域,恒信却大名鼎鼎。
  恒信,中部地区最大的乘用车经销商,2021年销售汽车近40万台,排名全国第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恒信全资投资、完全自主经营管理的子公司368家,员工超过2万人。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在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全国第108位、湖北省民营企业第三名。
  卖车,恒信确实牛。但,进军锂电制造,能行吗?
  面对质疑,恒信董事长代德明有自己的理解——
  看大势,新能源电池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动力、储能、消费领域需求持续旺盛,亿万级锂电池市场潜力无穷。
  观湖北,我省正着力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恒信进军汽车制造业产业链,恰逢其时。
  审自身,恒信20年来积累了汽车行业丰富资源,深谙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向,优势独特。
  “新能源及锂电产业,我们关注了10年,研究了5年,当下时机成熟,我们果断决策,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代德明说,楚能202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
  以快制快,方能赢得主动。楚能在湖北一次性规划产业布局,在武汉江夏、孝感、宜昌分设三大基地,梯次开工、投产。未来几年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规划总产能超过400GWh。
  “楚能,意寓深耕荆楚大地、能量源源不断。”代德明说,“我们立足湖北、扎根湖北,致力成为湖北本土最大的新能源民营企业。”
  日均提交3.9项专利
  后来者靠创新“弯道超车”
  一段3分01秒的视频,一篇推文。
  2022年12月5日,楚能新能源用这种极简方式,发布全国储能行业首创“浸默”电池系统,并在武汉江夏基地进行系统安全性能实验。
  如此低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布,反响超乎预期。
  国家能源集团、金风科技、京能国际、中电建江西水电、湖北港口集团……多家新能源行业的佼佼者,纷纷牵手楚能新能源,签下储能订单近10亿元。
  中国船级社来到楚能武汉江夏基地,颁发楚能新能源船用磷酸铁锂电池型式认可证书。
  “我们的技术切中行业痛点,反响火爆在意料之中。”公司系统集成研究院负责人吴细彬说,2021年,锂电池在全球新型储能装机中的占比超过90%,但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
  此前,主流储能安全系统是风冷技术,但风冷系统常应用于产热率较低的场合,且难以制止复燃。而液冷系统具有冷却效果好、防复燃的特点,且结构较为紧凑、空间占比更小。
  作为储能领域的后起之秀,楚能决定在液冷领域“弯道超车”。拥有180名技术人员的系统集成研究院,借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耗时大半年,成功研发出“浸默”电池系统——通过将有热失控风险的区域(Pack箱)采用液体消防介质完全“浸没”,实现3分钟内控制热失控电池。
  目前,楚能在“浸默”电池系统方面已拿到2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系统集成研究院,只是楚能致力科技创新的一只“跑鞋”。楚能新能源研究院,下辖材料、电芯、系统三大子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868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4%。
  成立之初,楚能张开怀抱,招引海内外英才。
  清华大学博士后王万胜放弃北京一所研究院副院长职务,来到楚能;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钟世昌,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7年博士生导师,慕名前来;
  武汉大学博士叶建,拥有锂电材料开发专利25项,选择楚能,义无反顾……
  人才汇聚激发创新活力。从2021年8月成立至去年底,16个月时间,楚能提交专利1879项,创下“平均一天提交3.9项专利”的惊人速度。
  与一流对手PK
  打造工业4.0生产线样本
  2月24日,楚能武汉江夏基地一工厂,十万级净化车间里,65米全自动双面涂布机,正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将浆料均匀附着在铜箔上。而涂布前的铜箔只有6微米厚,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
  “涂布工序最重要的是厚度和重量的一致性,同时还必须确保没有颗粒、杂物、粉尘等混入极片。”公司数字化研究院院长汪顺舟介绍,涂布工厂运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建立了“极速智造”体系,产线智能化程度达98%。
  全新“极速智造”模式,诠释何为工业4.0生产线。代德明说,在这里,从订单开始,到生产、销售完成,数据信息在各环节实现无障碍流转。
  一工厂还未开工,汪顺舟就带领120名程序员进驻,在数字化研究院里日夜写程序,导入MES、ERP等18个数字化系统,并大力推进系统集成平台的开发,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融合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实现生产数字化、制造协同化、管理智慧化。
  6000平方米、10层高的立体仓库,对标京东物流管理系统,没有一名员工,每天1.4万颗电芯的所有材料配送,全部靠地上自动行走的AGV智能输送小车。
  在一工厂自动涂胶工站,有一个巨大的机械手——库卡机器人,它按照既定程序,首先自动抓取物料、自动定位,通过箱体上的二维码,自动切换涂胶程序。
  品质控制是智能工厂重要一关。通过引入物料条码系统、影像检测系统和自动拧紧工具,“品质巡逻员”——自动检测系统具备物料防错、关键参数自动检测判定、关键工位力矩采集和防错功能,确保全生产过程数据可追溯、管理,保障每项参数都在最佳水平。
  “与一流对手正面PK,打造工业4.0生产线样本。”代德明介绍,以江夏工厂为标杆,楚能在孝感、宜昌两地的新工厂,将建成全流程数字化的“黑灯工厂”,以智能制造赢得发展先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