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秋天,16岁的我离开家乡大冶,到南京大学攻读气象学。
入学当天,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早年由于我国气象工作的局限性,一次强台风预报不准,大量船只翻沉,沿海渔民损失巨大。”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气象科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内心深深震撼。从那时起,我立下誓愿,要把科研做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1988年,我刚到武汉入职不久。常常听闻,夏天许多老人中暑甚至身亡,我开始琢磨做中暑指数预报研究。
于是,我从一家家医院收集病例开始。1999年夏天,天气炎热,我带着年轻助工,每天早出晚归。每到一家医院,刚开始都会吃闭门羹,医院以担心泄露患者隐私为由,委婉拒绝。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耐心细致地向医院说明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我们一次次“软磨硬泡”下,医院被我们的诚意感动,最终,把资料室的大门向我们敞开。
整整一个夏天,我们跑遍武汉大大小小医院,收集近10万个病例。我们对病例进行分析、计算,几个月后,在全国率先推出涵盖中暑、感冒、心脑血管等8种常见疾病的等级预报系统。中暑指数被写入了医学专著,我也被聘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专家。
曾经,我省经济发展长期受“缺煤、少油、乏气”的困扰,寻找清洁可再生替代能源十分紧迫。气象部门经过10年研究发现,我省风能太阳能开发量供全省能源使用率非常高,我们立即向省政府、省发改委建议,尽早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2010年,由我率队研究风能太阳能开发与利用。
仅一年时间,我们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和评估系统、风电功率预报系统,出版两本科技专著。
这些年,我们为省内外近400座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做预报和评估,奠定了我省在新能源气象服务上的全国领先地位。
做起气象科研,我有使不完的劲儿。这,大概是因为我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更懂得惜时如命。
上世纪90年代,为研究林火气象预报,我常年在深山奔波。由于感冒没有及时治疗,出差回来后,医生诊断我患上尿毒症,需要换肾。
当时,我无法承担需个人支付的部分手术费,是党组织第一时间号召单位职工捐款,筹措解决医疗费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更令我难忘的是,1999年12月30号,我在病房里,光荣入党。
同时,换肾手术也很成功,我恍然明白,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厚度可以自己把握,我当尽力回报社会!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主持完成武汉阳逻、深圳湾等20多座大桥设计风速观测和推算,带领我国大桥抗风设计走出中国。
多年来,我主持100多项课题,取得国内领先成果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本人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荣誉。
主治医生曾告诉我,换肾后存活率10年仅为1%。如今,19年过去,我仍在气象科研岗位上满怀激情,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