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为证 初心不渝——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许全喜
发布日期:2019-07-31 点击次数:
我在长江水文工作了20年。我的家乡在武汉新洲举水河畔,每到夏收时节,洪水不期而至。父母劳作一年,却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
兴水利、除水害,那时已在我心里埋下种子,也成为我大学报考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源动力。
1998年夏,长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我主动报名参加防汛抗洪,随即被派到武昌月亮湾险段抢险。
我每天承担一个白班、一个夜班的徒步巡堤任务。在巡堤之余,我骑着自行车在40度的骄阳下,往返10余次,给队员搬水、送水、送饭、送药。累了,就在简陋工棚下席地而卧。
就在这一年,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水利,这辈子我干定了!
从学校到单位,我学习、工作的专业都是河道泥沙研究。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它的泥沙淤积是个世界性难题。
从1999年起,我有幸参与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攻关研究,此后20年间,我几十次深入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收集了数以亿计的数据,并开展比测试验和科学分析,撰写科研报告100多本,进一步摸清了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来沙变化规律,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给出“三峡水库在300年内不会被泥沙淤死”的结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实时掌握三峡泥沙变化情况,我带队研发了国内首个泥沙实时监测与预报体系,把水中变幻莫测的泥沙纳入了我们的监控网,像洪水预报一样,第一次实现了泥沙的滚动预报。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等“蓄清排浑”新模式,为解决水库淤积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长江水利人积极响应,纷纷走出国门,发挥技术优势,开展合作援建。
2015年,我们承担了中国至老挝铁路云南段的技术论证工作。铁路要穿越海拔3千多米的无人区,我们在崇山峻岭中跋涉30多天,冒着四五十度的高温,摸清了60多座铁路大桥的水文、气象、地理特性。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澜沧江大桥附近,一条一米宽的崎岖山路,人迹罕至,上是一线青天,下是千米悬崖,同行的一位同事,一不小心脚打滑,跌落悬崖,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才捡回一条命。
老挝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是中老澜湄合作的标志项目。我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先后率20多批次人员,携带自主研发的设备,采用中国标准和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老挝水文水资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互连互通。能为“一带一路”国家搭起合作与友谊的桥梁,我深感荣幸。
作为水利人中的普通一员,我将以江河为证,初心不渝,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