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宣传之窗

拓荒者”的坐标与轨迹——湖北省地震局计量检测院正科级职员、助理工程师 许寿春

发布日期:2019-07-31 点击次数:
  “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绝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这是74岁的许寿春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1964年,不满20岁的许寿春应征入伍,成为60年代国内第一支地空导弹机动雷达连的一名雷达操纵员。由于表现优秀,多次荣立战功,1966年11月,他光荣入党。1970年初,他退伍后被调配到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湖北省地震局前身)工作。
  那时,地震台站建设大山坳里,条件艰苦,很多人一听要到偏远地震台站工作,都打了退堂鼓,但许寿春却主动选择到鄂西北的丹江地震台。
  当时,丹江地震台正处于一穷二白的起步期,从到台站工作的第一天起,许寿春就住进简易房里,以台站为家,每天早出晚归跑手续、跑建材,靠一辆28老式自行车,在几十里的山路上颠簸。
  有人问许寿春,大家都知道台站艰苦,你当初为什么不想办法留在武汉?他说:“组织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在大家的努力下,丹江地震台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好转。可组织一声号令,打破了一家人的宁静。
  1981年8月,保康地震台需要一名有经验的台长,承担起搬迁保康地震台、兴建襄樊地震台的重担。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我有经验,我去,保证能完成好任务”。
  这意味着又是新一轮的“从头开始”。从台站搬迁,到新台站勘测选址;从征地建设到搬迁启动,直至正常运行。6年时间,2190个日夜,许寿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夫妻俩每个月60多元的工资,不仅要维持一家5口人的吃穿用度,还要定期给双方的父母家里寄钱。家里常常是没有一点荤腥,他自己经常就吃孩子们剩下的饭菜。
  偏远地震台站的生活是清贫的、寂寞的。可许寿春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台站值守、观测收集数据责任重大,24小时不能间断,不能有一丝马虎。每次有地震活动,都要立即采集数据、整理资料,还要轮班值守,经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这一干就是17年。
  正当襄樊地震台条件日益改善时,1987年,武汉比长基线场急需场地管理人员。此时,年过不惑的许寿春再次响应组织号召,来到武汉。从此,他与基线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线场说是在武汉,可场地周边一片荒凉,无人烟、无水电、无交通、无通讯。由于长期无人看守,屋外杂草丛生,屋内牛粪堆积如山,根本无法居住。没有地方做饭,许寿春夫妇就在地上架几块砖头做灶;窗户没有玻璃,用报纸糊上;没有电,就用蜡烛照明;没有水,就从2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回来吃。这样的日子,夫妻俩坚守了23年。
  如今,武汉比长基线场,已成为武汉园博园中极具特点的科技景观,是目前国内观测条件最好、精度最高的基线场之一。
  今年1月,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许寿春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被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直到这时,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基线场。
  许寿春说:“基线场能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我很高兴,几十年的汗水没有白流。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