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宣传之窗

长江医院留观病房医护人员—— 与患者最“亲密”接触的人

发布日期:2020-02-08 点击次数:

  “在我们子女都不能陪护照顾的时候,是你们尽心尽力救治老人,真的非常谢谢你们,好人一生平安呐!”2月2日,在长江委长江医院,一位80岁发烧患者的家属难掩感激之情,向长江医院隔离观察病房医护人员深深致谢。

  长江医院隔离观察病房是收治长江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度疑似患者的专用病房,也是患者被定点医院收治之前提供过渡的“缓冲区”。

  自1月21日运行以来,已留观、收治长江委职工30余人,成功帮助转诊和联系定点医院24人。在这里,医护人员“接管”了患者隔离期间诊疗、护理与生活事项,暴露风险很高,他们是与患者最“亲密”接触的人群之一。

  发热门诊排起长队、定点医院一床难求,这是当前武汉发热患者面临的严峻形势,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的部分长江委患者面临着同样难题。

  职责所系、性命相托,长江医院积极落实长江委党组部署,贯彻“全委一盘棋”的思路,克服物资急缺、人手紧张、条件不完善等困难,设立了隔离观察病房,为长江委发热患者搭建起“疫情避难所”,让他们“病有所医”。长江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表示:“长江医院主动承担责任,为长江委职工分忧解难,留出一层楼,主要收治长江委发热病人,为职工解决了很大难题。”

 

  “隔离观察病房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长江医院副院长张济祥介绍,病房早期由内科承担相关医疗工作,后调配内科、外科及妇科医护人员组成专班,全天候、全方位治疗、护理患者,大到诊断、注射、吃药,小到端茶倒水、收垃圾、上厕所,都由医护人员代劳。

  “今天有新病人吗?”“关键生化指标都查了吗?”早上7点半,往往隔离观察病房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张济祥就已经开始了查房前的准备。每一例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他都会亲自过问,并及时和专班医生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他介绍,当前治疗方案主要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退烧的角度为患者开展治疗。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长江医院履行“全委一盘棋”责任担当,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努力,共同对抗病魔。

一线建功,红色“细胞”勇战疫情

  显微镜下看,当病毒进入人体时,体内无数的白细胞会迅速集结,去吞噬、杀灭病原体,保卫人体安全。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袭的大背景下,透视长江医院抗疫一线,可以看到一个个红色“细胞”也正被迅速激活,集结抗疫一线。这一个个红色“细胞”就是长江医院一名名党员干部和临床广大医护人员。

  据内科副主任徐枫介绍,此次开辟隔离观察病房时间紧、任务重,转移病人、腾空床位、做好消毒防护措施、设置特殊通道……一系列指令下来,几个小时就能全部落实到位,最令人感动的是内科医护人员团结齐心、使命必达的决心和信念。当医院需要调配专班人员支援内科时,外科的周志敏、黄灿桥、袁勇,妇科的熊政、王曼、冯六琼、儿科医师高丽芳等几名医生,陈丹凤、王珏、韩婧婧等多名护士立即挺身而出,成为了与患者最“亲密”接触的人。

  医生、党员、专班医护人员,这是临床党支部书记、外科主任周志敏的“三重身份”,他说:“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王桂荷顶上去了!作为内科主任,除了对留观病人的巡诊,还亲自管理普通病房病人,以减轻其他医生的压力。

  徐枫顶上去了!在春节期间人手最紧张的时候,临危受命,最忙的时候连续48小时在隔离观察病房值班。

  内科的年轻医生肖薇、陈亚雄顶上去了,她们主动加入进来,参加倒班,收治病人。

  外科医生黄灿桥、护士郑博思顶上去了!春节本已返乡的他们突破重重阻碍,“逆行”返汉报到,加入到值班人员中来。

  外科医生袁勇顶上去了!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只能通过声音分辨搭班的护士,在值班的第一天就迎来了收治7名、转诊1名病人的“高峰期”,被护士们开玩笑说“袁医生火还是那么好”。“火好”的背后,是接踵而来的忙碌与疲惫,没时间交流、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直到凌晨一点他才得空喘口气,休息一下。

  护士长李利红顶上去了!她的丈夫同样是武汉协和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夫妻俩把3岁的孩子丢给父母,坚守一线20多天。微信成了夫妻俩沟通对话的主要纽带。“忙完了赶紧吃饭”“孩子在家很乖”……特殊的时期,这对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夫妻,用一段段温情的“情话”彼此鼓劲。

  妇科顶上去了!熊政医生平常就主动积极,立刻报名参与。王曼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的孩子才一岁半;家里还有有四个老人,依然支援隔离病房,詹龙梅主任和冯六琼医生主动承担了妇科所有诊疗工作。

  他们也是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子女,因为责任在肩,义无反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用生命与病毒抗争,用双手托起患者生的希望,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印在岗位上。

性命相托,医患同心共克时艰

  隔离帽、护目镜、N95口罩、防护衣、防护手套,穿上防护设备,需要20个步骤;无法喝水,不能如厕,隔离病房一呆就是数小时;直至完成当日所有的治疗,医护人员脸上、手臂上满是防护用具留下的印记。

  长时间穿着被称为“猴服”的防护服,对于他们的身体也是一种考验:走路都能听到呼吸、心跳,几小时下来,前心后背都湿透了;全身被防护用具包裹得严严实实,大家都结结实实地“撞脸”了,谁也不认得谁;说话需要大声呼喊才能准确交流,一个眼神、三两个字,就是这群“逆行者”之间无言的交流,确认过眼神,是亲密的“战友”;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穿着防护服不方便躺下休息,更多的时候也忙得没时间睡觉,坐在能靠的地方就算休息;护士们注射输液时,胶带也时不时“捣乱”,一不小心就粘在了防护手套上……

  “做好防护,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徐枫常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他告诉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病不必过于恐慌,按要求做好防护就没危险。这是一句宽慰,也是一句提醒,极大地缓解了专班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对我来说,防护服不仅仅起到保护作用,更像是一件有心理安慰作用的‘战袍’。”李利红说,也许穿上防护装备之前,大家还是胆怯害怕的,但装备上这一身“战袍”,顿时就进入了角色。

  “说不怕是假的,但这是医生护士的职责。选择这个职业,就必须坚守这份职责。”陈丹凤一番朴实的话,说出了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声。她还对手下的护士们许诺:“待到庆功时,我请大家吃海底捞!大家要平平安安的,一个都不能少!”

  他们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衣天使,邓成程、邱婷、朱欢欢、范喜燕,如一盏明灯温暖着惊恐中的病患,抚慰人心;汤杨英、毕菡、费宗莹、宋悦,是和平年代的战士,在病房里夜以继日和疫情搏斗;闵华丽、喻欢、彭慧君、熊凤霞坚守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承诺,践行着医者的伟大与平凡。

  来自长江委各部门与单位提供后勤保障让他们很受鼓舞。机关食堂送工作餐之前,还会询问大家的口味偏好,令他们倍感关怀。

  他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他们逆行而上,无所畏惧;他们只为践行医学誓言,生死置之度外。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在望,他们正用信心与决心,给不远的将来许下必胜誓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