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她,认识她的人都会翘起大拇指,夸她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女强人,是行家里手,是铁娘子……她就是鄂北局广悟部调度运行科科长刘怡。
自高考填写志愿以来,刘怡便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心中的水利梦便开始扎根。就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时,刘怡便向党组织表达成为水利专家的愿望和决心,女生是此专业的“稀有物种”,而研究生毕业者更是寥若星辰。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刘怡曾参与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机电设计,这条全长近270公里的水龙,引丹江水横贯鄂北岗地,解决沿线50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刘怡所在的广(广水)悟、(大悟)建管部是全线终点。工程上马时,刘怡女儿刚出生不久,她狠心给孩子断奶,像奔赴前线的战士,成为早期一线报到的女将之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刘怡既要负责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又要负责工程合同和进度管理,面对新领域、新挑战,她白天带着安全帽、图纸、标尺三样“宝”,视工地为新学堂。各类规章制度、行业导则、标书合同,少则数十、多达三四百页,她的视力不好,但坚持夜读,百万字的资料心中有数,几万字的笔记了然于胸。
“整改措施不够,资料退回重新整好再报来……”刘怡边敲打电脑键盘,边侧头肩夹手机忙碌着。第一次采访,她就一副忙碌架势,形象挺“霸道”。她坦言:“工程质量我抓得蛮凶,从不打马虎眼儿,有问题直接指出,毫不留情。”直言快语的性格,外柔内刚的气度,颇有“花木兰”的气血。在刘怡看来,凡事要公道公正,是非曲直毫不含糊,而党员更要有立党为公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她入党的坚定态度。工程投资180亿元,是湖北有史以来自主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省委省政府向人民做出“永久、生态、高效、廉洁”的承诺,每分钱都要花得光明正大,用到钢韧上。刘怡认理儿不认人,对事不对人,功是功,过是过,同一个施工单位,某项工作做到位就表扬,不足之处就批评。考勤参建单位,只认到岗人头,不认级别高低,对号入座,照单打勾。标段报来的数据她都认真核对,每个报告哪怕监理单位审完了她也要过目。除日常检查外,她还对各单位人员到岗、操作规程规范执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防汛值班等情况抽查考核,偏差严重或整改不到位的,处罚、通报、约谈……像“铁娘子”一样执行铁规铁纪。有人抱怨她“铁板一块”,管理太严。“原则性问题不能打折扣,这是底线,质量不严格,返工后受损失的是你们,我是在帮你们!”她的回答斩钉截铁。
刘怡是每天“白加黑”、每周“五加二”的工作狂,关键时刻敢于牺牲。一次施工现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标段进场道路被淹,面对山体滑坡危险,刘怡毫不犹豫跳入没膝深的水中……30多名受灾人员安全撤离,三天后工地恢复正常施工。有人问她哪来那么大的胆儿?她爽朗一笑说:危难时刻党员就应冲在第一线,谁在工地都应该这么做!
刘怡冲锋陷阵在一线,不论是从工程管理科转任调度运行科科长,负责的合同管理、征地协调、农民工工资保障、信息化管理等工作,哪一项都牵一发动全身。9个标段的征地拆迁、合同管理等工作都是难啃的骨头,硬着头皮也要上。“别人都说我是不好说话的人,怎么叫好说话?严格合同管理,每条每款都应按照规范去做!”刘怡总有一股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劲头。她定期培训合同管理人员,去年搞工程结算程序培训,今年是合同变更和设计变更培训,使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合同管理业务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工程往前推进,各种矛盾和问题突显起来,砂石原料供应不足,她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寻找可用的砂石料场。砂石涨价导致部分标段个别工区停工、窝工,施工单位与农民工产生对立情绪,刘怡依靠地方劳动部门,较好协调解决了问题。“我是急性子,现在挨骂受气也习惯了,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工程协调就是要耐心与人沟通,考虑周全,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水利工程建设者远离亲人是常态,但女同志的付出恐怕常人难忍受。鄂北调水工程自开工以来,至今依然在一线的女同志不过二三人,刘怡有想法无怨言,“走上鄂北工地大舞台,我失去一些,但收获也大,人的心态很重要,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为了工程早日竣工,我必须牢记初心,坚持下去!”刘怡刚来鄂北时女儿在襁褓中,转眼五岁了,丈夫开公司更忙,几年来全靠老人替他们分担,去年公公身患癌症,婆婆对这个小家庭也力不从心,今年公公去世,刘怡也因疫情管控未能回家送最后一程。“我每个月回家的日子有限,女儿生下来我就没有好好带过她,工程正紧时孩子住院我都没有回去,公公住院我也只是匆匆回去看一眼又回到工地。老公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对我发脾气我能理解……”再要强的女人说到痛处也流泪。长时间不能陪伴女儿,女儿不亲她,小时候误把亲妈唤“阿姨”,即便现在也多次不愿接妈妈从工地打来的电话,每每谈到女儿,刘怡总是眼噙泪花,作为母亲,她欠孩子太多,只能尽量解释希望家人体谅。双休回家后,刘怡把时间都给老公和孩子,没有逛过商场,什么东西都网购,只图省时间。坚强的外表藏着一颗柔软的心,她也想做名好妻子、好母亲,可为了水利事业,她只能先大家后小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工程早日建成通水,人民不用再忍受干旱痛苦,我也能安心与家人团圆一段时间,弥补母爱妻柔……”刘怡抹去眼泪又继续工作。
凭着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得罪人的“三不怕”精神,刘怡每年都能捧回“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摞证书,期间还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中国水利》《人民长江》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考取了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铁血花木兰还同丈夫一起默默捐助2名贫困大学生,闪烁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共产党员就是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么刘怡就是这么去践行的。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刘怡年前随丈夫回到婆家天门市杨林镇王施村。2月6日,隔离期满,刘怡再次联系村委会副书记,表达了她想参加防疫工作的意愿。但是村书记曾婉言谢绝:“我们村子里疑似病例较多,隔离人员也较多,为了安全起见,希望我能继续在家隔离,等村委会的通知”。刘怡理解村书记的顾虑与难处,转念一想,虽然暂时不能直接参与防疫工作,但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向左邻右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把她购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分别送给同村的村民,也时常提醒大家即便天气晴朗也不要聚集。
2月25日,刘怡终于如愿以偿到天门市杨林镇王施村村委会报到并正式参加防疫工作。每天早上步行半小时,赶在8:00前到村口执勤岗报到,开始一整天的工作。为了严格控制疫情发展,按照防疫指挥部的部署安排,每个村子只保留一条可以外出的道路并设置执勤管控岗,按照一天三班倒进行轮流值班。由于村委会人员有限,所以基本上没有分工,什么都要做,包括劝阻外出人员、为确需外出人员办理通行证明、为出入人员测量体温、查验通行证明、登记进出车辆人员、记录村民所需物资及药品、集中出去采购、回来再分别派送到户……值班期间,由于工作较忙常常顾不上吃饭喝水,一天下来直到嘴唇干裂才意识到自己忘了喝水。
其实,刘怡向家人表达抗疫意愿时,家里人并非全支持。当时,全家9口人仅刘怡一名党员,家里有三个小孩,而且公公身患重病,她不仅不在身边尽孝,参加防疫工作的潜在风险也令家人十分担忧。但是,在她耐心的劝说下,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那段时间,执勤岗点只是一个临时搭起的简易帐篷,破旧且漏风的帐篷,没有电源,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没有热水,只有一张木桌和一只塑料凳,成了刘怡工作全部的家当。为村民们开具的通行证明,她只能是在白纸上手写,然后加盖村委会公章。吃饭喝水,是另一个难题。每次只有等到换班的时候,才能步行30分钟回家快速的吃碗饭喝口水,然后再步行30分钟赶回执勤岗点,替换另一位值班人员回去吃饭。
共产党员就是能够吃苦、不怕吃苦的人。刘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加入共产党的信念。“我自横刀立马,不输男儿郎。我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愧对入党初心,也没有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和期望!”立于众多建设者之间,英姿飒爽的刘怡无疑是鄂北调水工程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她是女性水利工作者的突出代表,彰显着当代水利精神,更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的光芒闪耀!
(省水利厅鄂北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