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专题 > 湖北省直机关第二十一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 > 活动快讯

省委军民融合办推荐5则廉洁家规家训及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9-26 点击次数:

 

(一)不忘苦难 不忘党恩

 

我叫刘润林,是七一九社区退休干部,今年78岁。

回想70多年的人生路,虽没有大富大贵,但对得起父亲的那句教导:“不忘苦难,不忘党恩”。

不忘苦难,就是要通过今夕对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葆艰苦朴素本色。不忘党恩,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来报答党恩。

细细回味,父亲对这句话的言传身教,至始至终都深深的影响着我,还有我的孩子,甚至我的孙辈。

我父亲生前是铁路上的一个普通离休干部,他常向家人讲述旧社会的苦难生活:那年头苞米面一分钱一斤,有时还断顿,青菜生吃沾酱,一年只吃一斤半豆油,由于买不起饭盒,每天上班用毛巾包一块大饼子带一点咸菜,就是他的中午饭。旧社会的苦难他永远不会忘记。

在解放战争年代里,父亲曾冒着国民党的飞机狂轰滥炸抢修铁路。19477月的一天,在陶铸同志指挥下,父亲带领11名工人抢修一段铁路时,国民党的飞机再次来轰炸,12名工人中牺牲了4人。父亲说,我们活着的人都是幸存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呀!

解放后,老父亲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铁路工人。

老父亲讲述的解放前苦难史,解放战争不怕牺牲的奋斗史,让我们懂得和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出来的。

父亲63岁离休,他把离休看作是共产党给他的最高荣誉。老人离休后,感到生活很幸福。68岁时,从居住了30年的平房搬入楼房新居,虽然不足60平米,但他相当满足。平房变高楼,土炕变板床,挑水变自来水,厕所不再是公厕,后来又有了电视和电话,这日子比解放初期不是好百倍吗?离休后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到全国各地疗养,70岁还登上泰山玉皇顶,84岁第六次来到武汉,他感到一辈子跟着共产党才是唯一幸福之路。

父亲84岁那年,主动要求为单位的离休老干部分发报纸和杂志,这件工作老人干得相当认真。每周一、三、五都要走20分钟到单位取报和分发,每月还要领取杂志。他这一干就是17年,虽然离休同志一个个去世了,原来16名离休老干部,最后包括他只有4个人,直至百岁他还继续干这项工作。

老父亲是1950年入党的,在他入党65周年的时候恰逢百岁,于是在2015327日当年入党的这天他向党组织交纳了1065元的特殊党费,以表达他不忘党恩的情怀。

2015年家人要给老人做百岁寿,有人提出场面要大、要气派,找最好的酒店,请一流的主持人,摆上几十桌酒席……。老人知道后坚决反对,他提出三条原则:第一不大操大办,第二不请亲朋好友,第三不收礼金。有的小字辈们不理解、不同意。老人耐心的说服家人,他说:今天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过去,我是一个普通人,过个生日就不要麻烦亲戚朋友了,再说党中央提倡节俭反对奢靡,还有一个八项规定,你们当中有的是干部,也有当公务员的,还有的是党员,我不能给你们犯错误的机会,我们都要听党的话。

我是长子,又是正处级党员退休干部,一边坚决支持老父亲的想法,另一边给家人,特别是小字辈积极做工作,讲清道理,尊重老人意愿。为避开亲戚朋友们的太多关注,老人一改往常过阴历生日的习惯,提前几日过阳历生日。就这样五月初的一天,儿孙们悄悄地围在老人的身旁,给他过了一个简朴的百岁生日。我用自己的普通相机拍了一张“百岁寿星之家”的全家福。

老父亲虽然不在职、不是官,但他自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身为家庭长者,不忘自己的责任作出表率,把好党风廉政关,筑起反腐倡廉家庭防线,彰显了老党员的本色。

201632日早上,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父亲去世前三天,嘱咐家人说:“要是我走了,把我今年的党费交到社区党支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我和弟弟按照老人的遗愿,向社区党支部交纳了他人生最后一笔党费。

关于丧事的处理,父亲留下遗嘱说:“我死后不烧纸,不打领头幡,也不搞撒买路钱等迷信活动,送火葬场时,千万要少用汽车。”“各位亲朋好友送钱时,一律谢绝,要移风易俗。”老人去世后,一些亲朋好友有人坚持要送钱,事后我如数一一退回。我为父亲作为百岁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子女,我们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深厚感情。父亲的处事原则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退休后,63岁担任党小组长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积极努力工作,尽自己所能,凭着共产党员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和团结党小组的同志们不断前进。还创办了《党小组短讯》,编发近400期。虽然是一项义务工作,却是不亚于上班的工作量。我们的党小组报成果累累,湖北广播电台2017920日专题进行了报道。

我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如今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儿子曾被单位评为文明职工,还是业余摄影爱好者,是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成员,参加过“我们在一起,2017年春节影像公益行动”,经常在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中义务为大家拍照。孙女在西南科技大学读书,当过学生会干事、班级团支部书记等。女儿在单位里曾获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外孙女读大学期间多次获得学校和省政府奖学金,还去印尼巴厘岛参加过国际义工活动,并在读大三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求学期间,这两我大学生放假回来都要和我们讨论怎样争取入党和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

从父辈讲到孙辈,我们一代一代的坚定地跟党走。“不忘苦难、不忘党恩”,父亲这句话,我们会永远铭刻在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者:七一九所  离退休及社区管理办公室  刘润林

推荐单位:中船集团第七一九所

 

 

 

 

 

(二)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家风如雨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根植于千千万万个优良家风中,并代代相传。一想到家风这个词,首先浮现在我脑海的就是外公的音容笑貌。

在我的记忆中,外公是个和蔼的庄稼人。小时候每次回老家,都会看到他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公黝黑的脸庞写满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特质。他一看到我,就会用长满老茧的手指捏捏我的脸,说一句:“小宇回来了”,满脸的皱纹一下子开成了一朵花。在我十岁时,外公从乡下到我家住了下来,在楼顶的小菜园里浇花种菜,读书看报,一派悠闲。待到我放学回家,他总会拉住想要去疯玩的我,让我给他念书听。小时候嗜玩如命的我对此相当不忿,心想好不容易可以丢开看了一天的书本,结果才出“龙潭”又入“虎穴”了,怎一个“惨”字了得。但又架不住外公糖果饼干的攻势和爸妈的“大棒”,只得看向那排或外公带来或爸妈新买的书本,拿起一本,一页一页念下去。就这样两年间,读书成了一个我跟外公的半固定节目,《上下五千年》、《说岳全传》,等等,读累了,就和外公靠在一起,看《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的插画本。外公听书总是非常认真,读到岳王爷大破金兵,外公总是轻轻抚掌,一脸心驰神往;读到十二道金牌召其返京,则会怅然若失,叹气良久。

2004年的一个秋天下午,我读《上下五千年》,读到于谦困守孤城北京,力拒也先大军时,外公忽然打断了我,拍了拍我的肩示意我坐到边上,然后说:“于谦是我最佩服的人,为天下人鞠躬尽瘁,从不计较自己,死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钱。你会不会背他写的《石灰吟》,背给外公听一听。”这自然难不倒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外公满意地笑了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做人就该这样,恪守本分,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就没白来世上走一遭。”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外公又笑了笑,捏了捏我的脸。

这也许是我对于外公最后的印象,两个月后,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个曾在鸭绿江畔站了三年岗的老兵,在湖北山村田间地头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头子,将这句话留给了我。而这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清清白白,恪守本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我也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时刻牢记做人的本分,清清白白的做好份内事。良好的家风需要几代人长时间的熏陶和沉淀,我确信,我也会将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后代听,一如当年的外公和当年的我。

 

    者:七一九所  信息化研究室  李静宇

推荐单位:中船集团第七一九所

 

 

 

(三)认真做事,真诚做人!

温玉屏

 

中华家风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周公诫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力量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追溯家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家风就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好的家风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点一点培育,一天一天积淀而成的。这种培育和积淀的重要形式,就是家规和家教。立家规,严家教,立家训,正家风,是传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是许多成功家庭的治家宝典。有严厉端明的家规,才能匡正子孙的言行,引导子孙的思想,让子孙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奉行什么该抛弃,从而塑造出严正优秀的家风。

说起我家的家规,我觉得就是最普通的一句话:认真做事,真诚做人!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我的父母都是对工作极度负责认真的人,他们常跟我说,做一件事情就要认认真真去做!我的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虽然他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通过自学完成了模具、工程制图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记得很多次夜里我醒来时发现我父亲还在设计零件图纸,他总是为了达到设计的完美不断修改。那时天气炎热,家里没有空调,就算衣服湿透了,人也非常累了、困了,父亲也还不肯放下手中的设计图纸。在父亲领导和同事的眼里,他每次画出的零件设计图纸都堪称一件工艺品。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普通电报员。由于“文革”原因使她错过了更好的读书机会,但是她勤奋好学,凭着干啥都要认真、干啥都要干好的念头,经过很短的训练时间她就掌握了电报发报技巧。我记得那时的电报发报员每人都有一本电码本,我时常看见我母亲下班后在家里忙完家务后记背电码,将近1万个常用字的电码我母亲用起来行云流水,双手在键盘上飞奔,不仅工作中很少出现错误,还总能比同事完成更多的工作量。

在为人处事方面,我的父母一直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亲戚朋友生病了或者遇到困难了,我母亲总会第一时间前去问候,不仅亲自照顾病人,还会从经济上或多或少支援些;亲戚朋友过生日或者有值得庆祝高兴的事情,我的父母都会记得去和他们分享快乐。我母亲常说:“我妈妈去世的早,家里生活困难,是靠着亲戚朋友的资助才让我们兄弟姊妹三个长大。现在亲戚朋友们遇到困难了,我们也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也许正是父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浸润着我,慢慢地我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些许父母的影子。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也有那种认真、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头。大学时为了尽快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每天早上我总是寝室里第一个起床,天没亮就去学校的石凳学习英语,晚自习后还在寝室楼道记背英语单词,终于在大学二年级就通过了英语六级等级考试。保送研究生后,为了尽快掌握当时刚出现的FPGA技术,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FPGA试验,找师兄师姐请教问题。工作后,我也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项目。时间对于项目来说就是抢占市场先机,争分夺秒是项目常态,随之而来的加班加点也变成常态。遇到技术难关,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晚上12点至凌晨下班也是常有的事;遇到项目外场试验,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我也常常坚守在第一线,一呆几个月也习以为常。但遇到困难时,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记得有一年,我手上的科研项目不仅进度紧张,而且难度也大,又需要长期出差,而家里的大宝贝正面临中考,小宝贝那段时间也身体不好,我一度有点想打退堂鼓。我父母察觉到我情绪上的变化,说:“工作上有困难很正常,你要尽力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家里的困难我们来帮你克服。”一想到我父母年轻时对待工作的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想到我父母现在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在家里帮我操持家务,一想到我父母经常教导我“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家训,我就又充满力量,重新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也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跟朋友同事相处。工作上,不管是不是我自己的项目,只要同事有需要我的地方,我总是当成自己的项目来看待;对于项目组新来的同事,在业务技能上我常常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当同事家里有困难,我也常常尽力去帮助,并主动帮他分担一些工作……。平日里,和邻居们也是真诚交往,邻里关系和谐。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我和我爱人经常教导家里的两个宝贝:做事要认真,待人要真诚。我们都相信只有将家里优良的家风继承发扬,我们才能获得尊重,才能更幸福。我家大宝贝今年十六岁了,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态度认真,去年中考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他在班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是同学们的开心果。我家小宝贝虽然才4岁多,在幼儿园上课也是认认真真,深受老师的喜爱;跟小朋友一起玩时,他总是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正,则民风淳。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正是通过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祖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优良的家风,是我们从父辈继承的最宝贵并能受用一辈子的财富,同样也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并可让其感受一生的爱。让良好的家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彰显,让它成为我么持家、育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相传,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按照习近平主席所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无数家庭的好家风,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者:七二二所     温玉屏

推荐单位:中船集团第七二二所

 

 

 

 

(四)人勿忘本

赵义民

 

“人勿忘本”,这是我自小就从母亲嘴里听过的最俱魔力的一句话,简单无奇却振聋发聩,每每想起,内心总能充满无穷的力量。

小时候,母亲有一个“伙计”,纳西话的“伙计”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闺蜜”,一般都是指发小。但母亲的这个“伙计”不太一般,她是个哑巴,乞讨为生,经常看见她穿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行头走村窜巷,有时背上的萝筐里有一只鹅,有时又见她手上牵着一条或几条流浪狗。她是村里孩童眼中的巫婆,关于她的传说满天飞,有说她是巫女的,有说她是神经病的。但她只是默默地走走停停,除了对着她的宝贝动物们聊天以外,并未掀起更为戏剧的话题。

母亲是村里第一个接近她的人,远远地看到她蹒跚的身影走来,母亲就会从家拿上几个馒头,一些糕点,在路边等着,有时还会塞一些旧衣物给她,两三次之后,村里人便戏称她是我母亲的“老伙计”。我对此厌恶至极,害怕在这一受一予之间,母亲也沾染上这乞丐的脏污气息。在我终于爆发之后,母亲生气地说:“……手脏衣服脏都是可以洗掉的,心里脏了才是真的脏,别忘了你的本……”少时的我,参不透这话的意思,只知道这是一句极重的话,是母亲很生气了才会说的话。

后来,我北上求学,山沟土壤的气息已经逐渐离我远去,而城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路来。几经波折,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了边缘人,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交叠中艰难求生的人。在回地方的不甘与留城市的不搭中辗转反侧,漂泊这样矫情的字眼无数次出现在日记中。实在想不明白的日子里,给母亲去电,她说:“想这么多,还不如踏实做一件事,要不回来帮我多插一行秧,别忘了你的那一亩地,你的根还在那呢……”。电话中的絮叨肯定不止这短短一句,但这一句却神奇地安慰了我备考研究生的每个夜晚。

两年前,我结婚了,定居在离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地方。在村里摆酒的那天,母亲为我穿戴好了披星戴月服,这是象征纳西族妇女吃苦耐劳精神的传统服饰。她说;“我跟你爸这一辈子在地里拾掇庄稼,奔忙生计,不论丰年欠年,家里的光景总不比别人差,你虽不是靠种地糊口,但也是这个理,千万别忘了自己的本……”

母亲,一名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和侍弄田地的心情影响着我这三十载生活,在我经历的每个沟沟坎坎处,总用那不变却胜似万变的训诫——“勿忘本”让我茅塞顿开,让我慢慢明白心善乃立人之本,踏实乃向上之本,勤劳乃齐家之本。而未来,我也会接下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母亲,我想从她那传承下来的应该还有这句“勿忘本”,我相信它将随着我的人生继续绽放。

    者:七二二所    赵义民

推荐单位:中船集团第七二二所

 

 

(五)孝为先,和为贵

明慧芳

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成员的精神契约,是家庭成员相处,相传的处事之方。我们家的家规家训是“孝为先,和为贵”,很普通,可能和大多数家庭的都类似,但是对年近四十,已为人妇、为人母的我而言,又是那样的真实。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一直是孝顺的。爷爷奶奶在世时,父亲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们身旁。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秉承着“长兄如父”的信念,每年除夕都一定要带着我的哥哥们骑自行车,从居住的镇子到大伯居住的镇子里,陪兄长守岁,直至大伯过世。公公婆婆和我一起生活了十年,自小感受父母的无言教育,让我能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中的些许争执。

家庭生活本就琐碎,尤其在大家庭里,难免会有言语上的彼此不理解,也会有利益上的不平衡。“和为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也难,但母亲总能给我近乎完美的答案:“在一个家庭里,要有一个傻一点的人”。在不是原则问题时,偶尔的“难听话”,可以当作听不懂;些许的利益,可以当做不知道。家里少了一些磕磕绊绊,多了一些一笑了之,自己的身心也会更加的愉悦。

家规家训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家庭里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在公公婆婆回家乡后,儿子隔一段时间就会与他们电话联系,问他们在干什么,身体好不好,开不开心;爸爸加班没有回来的时候,他一定会提醒给爸爸留菜;上街的时候一定会主动帮我拎东西,这些小事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在学校里,儿子成绩虽然不特别的突出,但是朋友还不少,每年,儿子被邀请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的次数很多。有时我还纳闷,和同学家长交流,他们说,小朋友门都认为儿子比较大度,懂得谦让,他们愿意和我儿子玩耍和成为朋友。

这就是我的家规和教训的故事,虽然平凡但是在生活中一直给我力量。

 

    者:七二二所    明慧芳

推荐单位:中船集团第七二二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