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专题 > 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柴湖美——赴大柴湖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参观有感

发布日期:2016-05-17 点击次数:
  

    20多年前,我曾经到过柴湖。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荆门采访,听钟祥组织部的同志说起这个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一行的人都很感兴趣,专门驱车前往柴湖的一些乡村转了转,中午在柴湖镇上吃的饭。当时,柴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穷”:当地的“河南人”多,低矮的人畜混住的土房子多,路上的坑坑洼洼多,田间小道上的烂泥巴多。 

  阔别此地20多年,2016年的早春时节,跟随省委政策杂志社党支部组织的赴大柴湖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参观的队伍,我再次来到柴湖镇。刚一下车,眼前的景象令我难以想像,这还是20多年前的大柴湖吗?映入眼帘的尽是绿树、鲜花、草坪、葡萄架;大棚、苗圃、别墅、在工厂干活的移民后代和在自家庭院里玩耍嬉笑的娃…… 

  啊,柴湖变了,变得我有些不敢认了!变得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闪回到20多年前的所见所闻中,变得让我的目光处于应接不睱不断扫描种种美丽景色的模式之中……     

       

   柴湖的美,美在柴湖人为国家建设勇于牺牲 

  勇于奉献精神的家国情怀之中 

  在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参观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展板上的一段文字所吸引、所感动:为了支持丹江口工程建设,在没有移民规划、没有移民方向、没有移民政策的情况下,2万余河南淅川移民先后踏上海拔3000余米的青海高原,因气候水土不服生活困难等原因,致使五千余人在两年内魂断荒原。后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移民们重返淅川。但为了给丹江口水库蓄水腾地,移民们又重新迁移到湖北的钟祥。虽然当时的大柴湖安置区是个芦苇荡,但为了国家工程,移民们把手一挥“我们去!”经过1966年至1968年三年时间,4.94万淅川移民背井离乡,“一根扁担两只箩筐”,分三批来到了“大柴湖”。 

  据介绍,当时,每个移民仅配发289.74元建房费用和每户150块打灶砖、15公斤柴草。所以,这里的群众生活相当困难。到2004年,大柴湖镇总人口10.2万人,其中移民7.5万人;移民人均只有8分耕地, 其中旱涝保收耕地人均只有3分;移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仅占钟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全镇有9572940人住在刚迁来时的“兵营式”低矮住房里。而且,由于大柴湖原为沼泽地,地下水富含有害物质,移民饮用后易患食管癌。据统计,这里的年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倍,许多人因病返贫。 

  其实,大柴湖移民搬迁前的生活不是这个样子,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是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原籍地的生活以富庶闻名,搬入大柴湖后则截然相反,成了有名的“穷窝子”。而且,即使是这样穷苦的生活,也是大柴湖人在一个原始的荒湖里,铲芦苇,排积水,长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结果。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感染、引领着一批批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柴湖的美,美在各级党组织倾力帮扶社会各界 

  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之中 

              

  柴湖移民在这片当时人迹罕至的芦苇荡、沼泽地上劈荆斩棘、白手起家,为建设美好新家园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人们也没忘记他们。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关怀、接力帮扶。 

  参观中,我们了解到,半个世纪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在历任省委书记俞正声、蒋祝平、罗清泉、李鸿忠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2001年至2006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召开柴湖扶贫现场办公会,落实了1.42亿元的民生和发展重点项目。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先后两次亲临柴湖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基层疾苦,确定了移民安全饮水、“兵营式”住房改造、公路建设等14个扶贫项目,即使离开湖北多年,俞正声仍然经常关注柴湖移民扶贫工作,给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极大鼓舞。 

  20123月9日,省委书记李鸿忠针对柴湖发展和移民生活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作出了“结合中国农谷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支持”的重要批示,柴湖扶贫进入了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荆门市连续召开四次支持柴湖振兴发展现场办公会,规划投入资金2亿多元,重点推进镇域小城市、蔬菜产业、危房改造、贫困学生救助等“五个一”工程和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开发等26个项目。柴湖扶贫逐步由依靠外部输血治标向培植自身造血功能治本转变。 

  20137月11日,湖北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场办公会在柴湖召开,李鸿忠书记要求用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新标准谋划柴湖的美好明天,把支持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高位推进。坚持面向荆门、面向湖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来,李鸿忠书记四进大柴湖,率领工作专班田间地头看收成,进村入户访民情,为柴湖振兴发展和脱贫致富“拿脉问诊”开良方,明确要求,“把柴湖的水烧开”“大柴湖振兴发展要一步到位,后来居上”。要求“众人拾柴火焰高,誓把柴湖财湖’”让移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在柴湖镇机关食堂就餐时,钟祥市委政研室的小周告诉我们:当年,鸿忠书记到柴湖调研时就是在这里吃的工作餐,晚上就住在镇里的宿舍里。 

  省委书记的关怀、柴湖振兴的高起点、高标准,让几经沉浮的柴湖人精神大振!誓把“柴湖”变“财湖”的攻坚战,让柴湖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美好未来! 

  接着,17个省直部门深情帮扶:扶持40个项目,投资近10亿元。 

  荆门、钟祥真诚驰援:279名干部组成的79个工作组进驻柴湖,谋产业,兴园区,建新城。 

  “一个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成为省级战略,在全省属首例,全国也不多见。”正如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早阳所言,省级战略将扶贫开发与振兴发展结合起来,使大柴湖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的战略转变。到2018年底,柴湖不仅可实现整体脱贫,而且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 

  柴湖的美,美在它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破茧成蝶 

  华丽转身的变化之中 

  只有经过痛苦的洗礼才有那缤纷的美丽,只有习惯了孤独的寂寞才有那百花盛开的旖旎,只为早日实现脱贫共奔小康的梦想,柴湖人重新绘就了自己的致富愿景: 

  在发展理念上,柴湖实现了由“被动脱贫”到“主动振兴”、由“单一脱贫”到“全面振兴”、由“渐进式脱贫”到“跨越式振兴”的转变。目前,已委托武汉大学等有关单位完成了15项规划编制任务,正逐步付诸实施。 在产业布局上,柴湖坚持“输血”更“造血”。一方面,按照后来居上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柴湖工业园。一期500亩用地已进行“七通一平”建设,十几个亿元以上项目已达成入驻意向。另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规划建设花生、大蒜、大棚蔬菜和花卉水果、中药材四大基地,总面积9.18万亩。其中,四新村建设“四网千棚”花果蔬示范基地,全村1590亩土地2个月内全部流转到3个市场主体,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 在基础设施上,省市县三级共安排交通、水利、国土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13个,总投资4.7亿元,其中8个项目已动工,到位资金近1亿元。 在生活条件上,开发区党委抓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农村低保进行了新一轮扩面提标,3000户的农村危房改造、农民就业培训等民生事项逐一落实。  

  今天的柴湖,“等靠要”的旧观念、“粗横狠”的旧风气、“脏乱差”的旧面貌正悄然转变,它破茧成蝶幻化出美丽的双翼,给了世人一个华丽的转身,也给了大家一个回味的春季…… 

  参观考察中,我们看到镇上大多是漂亮的楼房,村村都是水泥路,家家都有自来水。在花卉生产车间,一些第二代移民正熟练地工作,俨然成为正规的产业大军。 

  在实施省级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下,创新创业在柴湖已渐成潮流。 

  据介绍:大批柴湖籍在外人士纷纷回乡创业,涌现出一批创业先锋。柴湖籍企业家李志慧、曹鸿,以及柴湖籍女婿杨凡,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参与精品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工业集聚区建设。 

  我们参观的中国十大童装品牌——吉象贝儿就是柴湖马南村的白明丽与她爱人一起在深圳创建的;1000亩盆栽花卉基地是柴湖过去食品厂职工移民李智慧投资的。正如柴湖镇的女镇长告诉我们的,如今的柴湖人已经不光满足于有个好房子了,他们还要有生活质量。要在自己的工厂里做工,而不要一年四季在外漂泊;要过城市生活,让年轻人可以在公园里谈恋爱,老年人可以在广场上唱歌跳舞;要让家乡四季如春、鲜花盛开,让外地人到柴湖来旅游。下一步,柴湖将扩大产业版图:壮大花卉产业,着力打造3万亩的“中国花城”,建设以“四花三园”为核心的百亿花卉全产业链,建设4万亩精品蔬菜基地,发展1万亩瓜果采摘体验区,建设1万亩中药材基地,配套4000亩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发展童装,将童装文化产业发展为集童装生产、儿童文化产业、童装生产配套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跻身“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将大柴湖建设成华中“童装产业第一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让光电产业发展成集智能终端、LED生产、汽车电子、安防电子、金融电子于一体的,以消费电子为主、光电子和电子元器件为辅的完整产业链;支撑移民新城,要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上突破。高标准建设生态新城,着力打造低碳、花卉和生态田园城市,加强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末,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街道绿化率达到80%;有线电视网覆盖率100%,英特网光缆到户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啊,美丽的愿景,美丽的柴湖! 

  如歌、如颂、如赞礼! 

  如诗、如画、如韵律! ( 《政策》杂志社党支部 周红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