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一个熟悉的名字。柴湖,一个陌生的地方。
2016年4月8日至9日,我作为《政策》杂志社的一分子,参加了赴柴湖教育基地学习教育活动,回顾了往昔的苦难历史,感受了各界的大爱情怀,亲历了移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回首一段历史。来到教育基地,伫立在巨大教育展板前,眼前仿佛响起“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这句在当时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仿佛再现柴湖移民拖家带口,老扶着幼,大牵着小,一根扁担,一对箩筐,从河南到青海,从青海回河南,再由河南到钟祥的辗转历程,人均289.74年的移民建房经费,每户150块打灶砖,15千克柴草的微薄补贴,四角砌砖柱,四面糊芦苇,房顶盖茅草的兵营式住房。50年如一日,柴湖移民,咬紧牙关,自力更生,生产生活有了较大转变。回首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正因为有了柴湖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才让丹江口水利工程顺利建设,才让汉江中游丰饶的土地免受旱涝。正如《政策》杂志社社长黄泽夫同志在学习教育留言簿中写的一样:柴湖移民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应千方百计让他们的后人幸福安康。
感受一种大爱。从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大柴湖命名开始,为帮助柴湖移民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历届省委、省政府和荆门、钟祥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移民脱贫工作,给予了关爱和支持。2001年至今,时任省委书记蒋祝平、俞正声、罗清泉等多任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柴湖召开扶贫现场办公会、专题会议。特别是在2013年7月、9月、11月,2014年1月,短短7个月时间省委书记李鸿忠四进大柴湖,或顶炎炎烈日,或冒数九寒风,分别以召开现场办公会、地头村巷座谈、农户访贫问苦、新春慰问拜年、回复群众来信等形式关心、关注柴湖发展。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句句暖人心窝的话语、一项项贴近民心的项目,都是一份大爱的真情涌现。正如李鸿忠书记说的一样:振兴柴湖是历史之责、中央之托、人民之盼,我们要动心、动情、动真格为柴湖发展给予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誓把大柴湖真正变成人民富裕安康的“大财湖”。
惊叹一份巨变。恍然如昨,好似就在一转眼,今天的柴湖,蜕变成为了一个“大财湖”。来到四新村“四网千棚”花果蔬示范基地,一处处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内,放眼望去,有翠碧欲滴的小黄瓜,有娇小诱人的圣女果,有芳香扑鼻的大草莓,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气息;走进农青花卉,阔大的温室大棚,让人如身处绿色的田野,通体透绿的苗圃,红得似火的凤梨,纯洁无暇的白掌,让人的心胸豁然开朗;走进吉象贝儿童装世界,一个个可爱好玩的儿童玩具,一件件设计独到的儿童服饰,一张张色彩明艳的宣传海报,把思绪一下子拉回昨日的童年;来到柴湖生态新城,那以“花”为韵,以“绿”为魂,以“水”为脉,按照“后现代风格”,打造中国花城、超低碳之城和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让人心声叹服。穿行其中,整齐划一的交通路网,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配套完善的综合设施,一个大都市的雏形正在渐渐形成。正如一位在农青花卉上班的大姐说的一样:如今早上8点上班11:30下班,下午14点上班17:30下班,在家门口就业,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离开柴湖,时近正午,虽是早春,但暖意融融,车窗之外,处处洋溢一派勃勃生机,红的花儿,绿的草儿,纷纷争奇斗艳,心中默念,一个新的柴湖正在崛起,他将以新的姿势养育一个个勤劳、智慧的柴湖儿女。(《政策》杂志社党支部 王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