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把加强生态环境领域业务骨干专业训练作为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有效抓手,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聚焦理论业务、重大任务攻坚、执法监管应急处置、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能力提升,加快锻造堪当美丽湖北建设重任的高素质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聚焦提升理论业务能力。针对一些干部法治素养还不够高、法治思维还不够强的问题,组织开展“一月一法”云端课堂集中辅导,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30余部法律和100多件行政法规,每月由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解读一部法律法规,全年计划培训约10000人次,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学法用法机制,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依法治污,开展信访工作、核与辐射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集中辅导3次,培训3000余人次。针对一些干部业务知识存在短板、工作质效不高的问题,立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长江大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组织全省生态环境领域能力提升培训29期,计划培训3300人次左右,推动培训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目前已开展大气、监测、年轻干部、执法等业务培训5期,培训业务骨干470人次。
聚焦提升重大任务攻坚能力。针对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标准高、任务重,部分干部存在攻坚克难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强化年轻干部的跟班学习锻炼,分两批次选派15名厅属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5个驻地方生态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进行岗位跟学,在一线参加重污染天气应对、臭氧污染防治和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目前首批10名干部已经完成跟学锻炼,第二批5名干部已经到岗。另一方面注重实训实学,选派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优秀干部赴相关重点区域开展大气监督帮扶和统筹强化监督等业务实战;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攻坚交叉巡查帮扶和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攻坚帮扶,通过开展无人机巡查排查、现场废水和废气快检、信息化系统规范使用等以战代练的方式,在攻坚帮扶现场一线锻炼和提升业务骨干重大任务攻坚能力。今年以来,共组织7批次50余名业务骨干赴省内外重点区域开展大气监督帮扶和流域治理攻坚帮扶等业务实战,其中12名干部因表现突出获得生态环境部致函表扬;省执法局组建2支机动执法队开展大案要案查办,2025年省本级直接查办3件重点案件,并通过非现场智能化监管手段指导查办17起环境违法案件。
聚焦提升执法监管应急处置能力。依托以练促战,组织开展技能比武、应急演练等活动,计划实训干部1700人次左右。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针对一些干部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聚焦科技赋能执法,谋划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实战大练兵活动,重点检验执法人员无人机操作、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执法新装备使用能力水平,补短板、强基础,培养选拔执法尖兵、发现人才,已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实训基地开展移动源现场执法实战实训1次,实训干部105人。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针对一些新进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经验不足等问题,创新“培训+考核+比武”联动模式开展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人员微比武活动,覆盖全省17个市州300余名技术人员,6名选手分别获得个人一二三等奖,以竞赛的形式通过“老带新”提升新进监测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水平,培养监测后备力量。在生态环境应急方面,针对一些地方对突发复杂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提升“省-市-区级”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拟选定武汉化学工业区开展省级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演练,检验数字化应急作战效能,提升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聚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能力。针对一些干部“先行先试”和打造生态支点样板意识不强问题,一方面积极开展“对标争先”行动,明确7个方面26项争先创优目标任务,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重点工作分别确定江苏、四川、云南3个省份作为学习标杆和赶超对象,推动外省经验转化为我省的务实举措;另一方面聚焦美丽湖北战略、移动源污染治理、湖泊污染防治和修复、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重点任务,选派干部到省内外生态环境领域标杆地区开展沉浸式调研,既要学标杆、更要树标杆,推动建立完善一批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目前,已组织9批共35人次赴浙江、河南等省份开展沉浸式调研,有关调研成果已经转化成《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具体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