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动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扛实共抓大保护的政治责任。一是科学谋划,整体部署。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牵头编制《荆门市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荆门市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方案》,制定降碳减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等十大任务,从生态环保、绿色交通、文化旅游等多个维度,推动荆门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确保了长江大保护工作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任务更具体。二是专班推进,挂图作战。成立荆门市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指挥部和10个专项行动指挥部,实行集中办公、挂图作战。每月召开长江大保护工作例会,现场督查工程建设,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三是压实责任,确保实效。全面细化工程措施和重点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单位,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围绕省警示片和省级排查反映的突出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坚持立行立改,指导各牵头单位逐个编制整改方案,推进整改落实,磷石膏渣库整治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情况入选2022年长江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
二、强化示范带动,凝聚长江保护的强大合力。一是创建品牌强引领。深入开展“党建创品牌”活动,以党建品牌创建指引长江经济带建设责任单位凝聚力量。市生态环境局在长江大保护战场上不断续写新时代“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新篇章,为实现荆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党旗红、自然美”党建品牌创建,实现“生态美、服务美、环境美”;市水利和湖泊局不断深化“‘荆’绣江河映初心”党建品牌内涵,以磐石初心推动水利事业继续前进,以大党建“红色堡垒”凝聚起大保护“红色力量”。二是政企联动促发展。市工商联以“支部进企业,共映党旗红”为主题开展共建活动,整合机关、企业、商会资源,搭建“政企早餐会”、荆门“企业家日”等多方沟通平台,引导企业在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三是社会力量齐参与。广泛宣传《长江保护法》,爱水教育覆盖社会群众超过10万余人;征聘509名“民间河湖长”,落实巡河员、护河员、河道保洁员11138人,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让“党旗红”共护“河水绿”。开展城区“大清扫、大清理、大清洗”专项提升行动,采用楼道值周、积分制考核、小手拉大手、评选评比五好楼栋、红色物业带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市民参与,累计组织开展洁城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过30万人次。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一是以流域综合治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编制《荆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划定13个三级流域及62个基础单元,推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落实,明确并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市委督查室、市政府政务督查室联合现场督查,对底线管控实行“一票否决制”,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二是以建设宜荆荆都市圈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谋划成立“宜荆荆”都市圈机关党建联盟,促进政治理论联学、党员队伍联育、中心工作联动。一体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荆荆高铁、沿江高铁武荆宜段加快推进,武天宜高速荆门段开工建设。一体建设国家级绿色化工、清洁能源、全域旅游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已联合申报磷化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成势见效,成立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组建104支“党员先锋队”,市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全力服务企业调结构、转动能、促融合,“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绿色技改“三年行动”,今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12个,技改投资增幅居全省第4位,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市化工产值超千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新能源电池发展风口,围绕亿纬动力先后引进20多家锂电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锂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已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基地,产能达到152GWh,产值即将突破千亿。
(荆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