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帼奋斗者简介】
周萍英,汉族,1981年9月生,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地方新闻部记者。曾获湖北新闻奖5次、湖北“五一新闻奖”3次、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湖北省一等奖、全国“优秀选手”等荣誉。
【主要事迹】
周萍英出生于湖南衡阳一个湘水穿城而过的小镇,周萍英也如大多农村贫苦家庭一样,自小经历了生活的疾苦。父母务农,她是三姐弟中的大姐,在同学和亲友家丢弃的书堆中找到了人生目标:干小镇没有的职业——记者。为了这个目标,她开始了自己奋斗不息的人生历程。
十年磨一剑
2003年4月,离大学毕业还差两个月,一个偶然,周萍英从报纸上看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楚天金报的招聘信息。尽管当时招聘的岗位是校对,但为离梦想更近一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批进入报社中的两人中的一员。
校对是一个考验年轻人耐心和业务能力的岗位,周萍英坚守了10年。
3600多个日夜晨昏颠倒为出版把关,与每个标点字符较真,从刚毕业的黄毛小丫,迅速成长为校对组副组长。天天校对记者的文稿,周萍英并没有满足于纠差错订正误。对写得好的稿件,她忍不住多看几遍,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认为一般的文章,则会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会怎么写。她有一个习惯,爱比较其他媒体同题材稿件,在这种对比中收获内心的喜悦和知识。虽然当时,在报纸上未能发表自己的作品,她却从未放弃写作的爱好,她把网络空间当成自己的舞台,业余时间在“蓉树下”等络平台发布大量的诗歌、散文等作品。
十年磨一剑,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4年元旦,湖北日报实行改革,启动内部招考机制。周萍英通过考试一举成为楚天金报第一批非采编转岗为采编人员之一,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记者梦。
做校对员的十年时间中,周萍英已经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转岗时,女儿还不到5岁。但为了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她开始加速奔跑。
才转岗当月,她还是一名见习记者,恰逢春节前夕,她敏锐地捕捉到市民需求,策划了江城购衣地图--服装工厂店淘新衣的选题,探访了武汉淘衣的不同类型场所,有批发市场、服装工业园、小型服装集散地,并根据朋友提供的线索,探访了鲜少媒体报道的服装工厂店。
没想到,报道引起市民强烈反响。于是,顺应百姓需求,周萍英转常规报道为推进活动,组织老百姓到工厂店采购。最高峰时一天近2000人涌入其报道的服装工厂店。“没想到,一组报道一个活动,解决了我们企业的销售难题。不仅清了库存回流了资金,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影响力。”该企业负责人刘晓文说。
这一次尝试,带动了其他服装工厂店与报社的合作。无意之中,周萍英作为一名新人,开创了服装批发行业与报社经营活动先河。此模式后被同城其他媒体借鉴,为新闻媒体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后来,周萍英转入楚天金报创富部,专门从事创新创业人物专访工作。作为“商海萍踪”专栏记者,她采访企业家创业者近300名,在“双创”背景下,挖掘了一大批优秀商业人物。
与此同时,周萍英还热衷于新闻调查,揭露黑心加油站黑幕,黄梅等地多家民营加油站被整改停业,净化了成品油市场,促进该行业规范有序。
4年间,周萍英收获了两个湖北新闻奖、首发挖掘了多个“荆楚楷模”、“全国自强之星”等典型人物。
转型即“高光”
2018年1月,周萍英进入楚天都市报工作。
脚板下出新闻,周萍英始终坚信这是跑出好新闻的关键所在。
在跑湖北省总工会、省档案馆、省民政厅、省高院等战线单位时,她几乎每天都要去这几个单位“串串门”。她的笔记本上,每周都会给自己排班,自己给自己定任务,去战线单位跑动。
她的勤奋及优秀的采写能力,也得到了战线单位的认可。在首届“工友杯”双创大赛宣传战中,楚天都市报关于活动的发稿数量、质量居媒体前列,不少稿件被央媒等媒体转发,也推出了一系列创业典型人物。除了在自己所在单位媒体上发稿,周萍英还积极服务战线单位,主动与央媒联系,量身采写适合稿件在其他媒体刊发,获得大家一致肯定。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在121天内共举办100余场新闻发布会,周萍英作为时政部主力记者,一人参与近90场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采写发布民众关注的信息上千条。记录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用科学消弭焦虑、用事实击退流言,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后来,她还到医院采访医务工作者和病患,到社区采访市民和下沉党员干部,记录下特殊时期一段段感人的抗疫故事。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我这个农村娃最乐意挑战的事。”2020年年底,周萍英再次向自己发起挑战,她主动申请到地方当驻站记者。
2021年元旦,周萍英开始负责襄阳和随州业务。她把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送进寄宿学校,独自一人背上行囊到了陌生的城市。
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用脚步丈量两市辽阔土地,俯下身心与基层百姓打交道。题材涉及民生、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领域。为了暗访非法采砂,她曾经在转钟时分一个人驾驶车辆在乡间小路上颠簸;为回应群众提供的非法捕鱼线索,她往返五六个小时跑盘山路深入谷城南河最偏远的村庄;为争取节会活动合作,她死磕一个方案修改不下20次。在襄阳的办公室里,她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凌晨,同行们感叹:拼命三娘!
付出就有收获。2021年底,周萍英全国首发采写的系列报道人物、老河口收留“哑叔”12年的辅警陈小峰获评2021年度中国十大正能量人物、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湖北候选人等荣誉。她也再次收获了一项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她采写了随州独臂村医王文艮系列报道,该采访对象后来也入选2021年9月中国好人榜。
多样的朋友圈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周萍英心怀朴实与良善,尽全力帮助积极向上的、需要帮助的人,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她的微信好友圈层也特别多样。
早在楚天金报工作时,她接触到打六份工只为资助山区贫困孩子上学的在校大学生——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爱心小胖”骆群曙,在采访他时,周萍英被他的朴实感动得几次落泪。“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渴求和无奈。我下决心,一定要尽我所能。”她写了一组系列报道,讲述爱心小胖的公益创业之路。他的事迹后被央视、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之外,她还自掏腰包1000余元购买10张床上书桌,作为小型创业资产,让爱心小胖和伙伴们继续创业。
周萍英采写的报道改变了爱心小胖骆群曙的命运。毕业后他顺利留校,其创立的公益组织“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因受到社会关注得以维持。该爱心社长期致力于蕲春、罗田、新洲等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目前已资助8所小学,累计筹资37万余元,帮助87名留守儿童重返课堂,让近6000人次山区留守儿童受益。“我为间接帮助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而骄傲。”周萍英称。
驻站后杂事更多、负责的范围也更大。尽管精力有限,对老百姓久拖不决或急难愁盼的问题,周萍英总是能帮就帮。2021年下半年,周萍英接热线投诉,称随州的金先生等几十名工人被随州某重点企业拖欠薪资半年。
她去工人代表们家里看实情,帮他们调证据,陪他们跑劳动监察大队,陪他们去公司协商,前后跑了五六趟,其间,在该公司采访时一度还被谩骂,她忍住眼眶的泪完成了采访。最后,不到一个月,金先生等8人便收到了20余万元欠薪。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开报道,也就意味着没有绩效报酬,但她认为这些付出很值得。
2021年10月,周萍英接线索称,有民间培训机构打着襄阳某省属重点高校幌子招生,上百名初中毕业生交了学费上学才知道受骗,发现根本不是该校正规招生,校外住宿环境差、开学一个月还没正式上课。
收到线索的当天下午六点多,她就跑到学校了解情况。在校外一栋民房内,她与守门的机构老师周旋,避开监视,进入宿舍看到学生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也了解到孩子们真实想法:有些希望退费退学,有些希望继续留下来学习。
经过和学校、机构、襄阳市教育局反复协商,仅几天后就帮学生们要到退还的学费,并协调教育局,联系几所技术学校接收学生就读。
2018年5月,一个年轻妈妈找到周萍英,两岁的孩子患白血病,面对100万元的治疗费心力交瘁。本来是去医院采访的,结果,周萍英给这个妈妈买来面包等食物,走时还掏光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现金,后来,报道刊发后,她收到了做手术所需的捐款。
2021年,保康歇马镇一任姓种植户辣椒滞销,种植的60亩辣椒有的已经采摘,但因某些原因不能销往外地。眼看辣椒就要烂了,周萍英发布报道帮他找销路,并在朋友圈转发求助信息,还主动联系武汉商家帮忙,有的立马采购了他的辣椒,有的建议他把辣椒腌起来后期再采购,甚至有朋友愿意买5斤10斤的献爱心……后来,该种植户还在经营思路上咨询周萍英的意见,她也请教朋友给出自己的建议。
19年媒体生涯,从校对员到记者,从跑线记者到驻站地方,周萍英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奋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