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专题 >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 省直机关最美巾帼奋斗者(集体)风采录

践行科技使命 守护荆楚绿水青山——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康瑾

发布日期:2022-09-27 点击次数:
  【最美巾帼奋斗者简介】
  康瑾,汉族,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全省机关党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优秀工作人员等荣誉。
  【主要事迹】
  康瑾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工作10余年,主持和作为主要骨干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规划/咨询/工程项目57项,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取得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工程师3类职/执业资格,2项成果获“全省机关党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被评为“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政务信息工作突出个人”(2次)、“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优秀工作人员”(6次),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展现出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是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重点培养和发展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系列工作成果为湖北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及贡献如下:
  一、致力原始创新,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该同志在吸附、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等研究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尤其擅长新材料的制备、污染物微观界面行为及过程研究。其中,针对抗生素类新污染物,主持申报了湖北省环科院首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磁性沸石强化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研究》,研发了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磁性沸石和系列复合金属(Fe-Mn/Cu)氧化物材料,揭示了四环素类抗生素与土壤矿物(沸石、方解石等)的表面配位和络合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篇,一区,IF8.128)、“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篇,二区,IF5.565)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针对重金属类污染物,依托国家“十三五”水专项课题《丹江口库区小流域特色矿产重金属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多种重金属长期复合污染土壤研究》,研发了去除水和土壤中不同类型重金属的改性硅胶、马尾藻/壳聚糖复合材料和芽孢杆菌生物菌剂,研究成果在“Water Research(1篇,一区,IF11.236)”、“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篇,二区,IF5.565)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针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依托湖北省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利用生物基废物制备难降解废水高级氧化催化剂的研究及工艺开发》,研发了新型铁碳内电解系统用于降解硝基苯类化合物、过渡金属负载型活性炭用于催化臭氧降解染料类化合物,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篇)、“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篇)、“环境科学与技术”(2篇)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致力科学治污,破解重点流域治理技术难题
  该同志近年在流域治理顶层设计、污染源溯源解析、水环境风险防控、水资源调度保障、治理工程设计与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成为湖北省流域全过程系统治理专家。在科研规划方面,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需求,聚焦全省17个市州30余个重点水体治理难点,先后完成《长江干流入江口、排污口水质评估及分策防治管控方案研究》《汉江中下游冬春季硅藻水华预警与应急对策研究》《全省不达标水体综合治理及整体达标对策研究》《洪湖水环境问题诊断与污染源空间管控方案研究》等重点项目近30项,其中负责编制的《通顺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是首个省政府印发的由省级领导担任河长的跨界河流治理方案,其治理模式已成为践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的样板,被新华社专题报道。在治理工程方面,积极推动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承担完成《天门市天门河拖市断面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EPC)工程》《汤山渠(汉阳段)、明珠河、芳草溪水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项目7项,202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分别成功中标《龙感湖入湖污染物通量监测与总量管理项目》(1919.55万)和《监利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含工业园区)人工湿地处理工程项目》(2000万)2个千万级项目。在风险防控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期间,不惧风险、迎难而上,承担完成中国工程院及武汉市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2项,先后进入火(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等20余个疫情核心区域,采集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生活污水等各类涉疫样本,在全国率先获得了首套排水系统全流程样本,攻关成果为国务院及多个部委提供了专业的决策支撑。在社区排水系统、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汉西污水处理厂等地检出病毒阳性后第一时间上报,省指挥部随即要求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消毒剂投加量,有效遏制了病毒环境二次传播。流域治理相关工作成果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1篇,一区,IF7.553)、“Water”(1篇)、“环境科学与技术”(2篇)、“人民长江”(1篇)等期刊上发表。
  三、致力产研融合,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该同志在“三磷”行业污染防治领域,承担完成首个由省级环科院牵头的国家重大专项《库区小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及水华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环保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项目《湖北省长江流域总磷防控对策研究》、湖北省级环保科研项目《湖北省磷矿开采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等项目,制定了湖北省地方标准《磷矿开采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2/T 1796-2022),形成了磷化工产业全流程污染源控制技术体系,其中“离子交换强化化学沉淀—超滤反渗透深度除磷技术”应用于兴发集团刘草坡化工厂污水处理改造工程,可使出水总磷降至0.2mg/L以下,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在公益性行业污染防治领域,承担完成环保部科研专项《黄姜皂素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及最佳工艺确定研究》《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5-2006)评估研究》《提钒行业先进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评估研究》《甲壳素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模式及最佳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构建了黄姜皂素、石煤提钒和甲壳素行业先进生产工艺及最佳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在“环境科学与技术”(1篇)上发表,出版专著1本,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四、致力深研政策,精准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
  该同志自2020年负责湖北省环科院政务信息工作以来,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立足湖北省情加强研究,组织撰写近200份决策建议,其中被中办采用1份、省委省政府采用28份、生态环境部采用125份,《湖北反映五方面原因导致丹江口库区总磷持续超标 建议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我省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多份决策成果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有效支撑国家和省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引领推动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1,湖北省环科院连续两年被评为“政务信息工作突出单位”,其本人被评为“政务信息工作突出个人”。该同志还积极开展政治理论研究,在以党的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成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我省生态环境系统机关党建工作制度研究》《以党建引领推动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机关党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040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
管理